布病,即布鲁氏菌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要准确检查出布病,需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首先是流行病学接触史调查,这是检测布病的重要基础。若患者有与牛羊等家畜及其产品的密切接触史,或者从事兽医、屠宰工等高危职业,那么感染布病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职业、近期是否接触过患病动物、是否食用过未煮熟的牛羊肉或奶制品等情况。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能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有感染布病的风险,为后续的检查提供方向。
布病患者通常会出现一些典型的临床症状。发热是常见症状之一,热型多样,可为波浪热、弛张热或不规则热,体温可高达38 - 40℃。多汗也是布病的突出表现,患者在夜间或凌晨退热时会大量出汗,甚至湿透衣被。此外,关节疼痛也是常见症状,主要累及大关节,如膝关节、髋关节等,疼痛较为剧烈,呈游走性。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乏力、食欲不振、肝脾肿大等症状。医生会仔细观察患者的这些症状,结合流行病学接触史,对布病进行初步的诊断。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症状并非布病所特有,其他疾病也可能出现类似表现,因此还需要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查来确诊。
血清学检查是诊断布病的重要方法。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有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和试管凝集试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操作简便、快速,能在短时间内得出结果,可作为布病的筛查试验。若虎红平板凝集试验结果为阳性,则需要进一步进行试管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是一种定量检测方法,通过检测患者血清中抗体的滴度来判断是否感染布病。一般来说,抗体滴度达到一定水平(如1:100++及以上),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接触史,就可以诊断为布病。血清学检查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在疾病早期,抗体可能尚未产生或滴度较低,此时检测结果可能为阴性,需要在一段时间后进行复查。
病原学检查是诊断布病的“金标准”。主要方法是从患者的血液、骨髓、脑脊液等标本中分离培养布鲁氏菌。但该方法操作复杂,需要在专业的实验室进行,且培养周期较长,一般需要2 - 4周,甚至更长时间。此外,布鲁氏菌是一种致病菌,培养过程存在一定的生物安全风险。因此,病原学检查通常不作为首选的诊断方法,而是在血清学检查结果不明确或需要进一步确诊时才会采用。一旦从标本中分离出布鲁氏菌,就可以明确诊断为布病。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方法也逐渐应用于布病的诊断。PCR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检测速度快等优点,能够快速检测出标本中布鲁氏菌的核酸。与传统的血清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查相比,PCR技术可以在疾病早期检测到病原体,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但PCR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方法进行综合判断。此外,PCR技术对实验室条件和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目前尚未在基层医院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