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护理过程中,吸痰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操作,关乎患者的呼吸通畅和生命安全。严格遵循正确的吸痰先后顺序,是确保吸痰效果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下面将详细介绍吸痰的先后顺序。
在进行吸痰操作之前,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要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以及痰液的性质、量和黏稠度等情况,以此来判断是否需要吸痰以及确定吸痰的方式和频率。接着,准备好合适的吸痰装置,包括吸痰管、负压吸引器、生理盐水、无菌手套等。仔细检查吸痰管的型号是否合适,确保负压吸引器性能良好,调节好适当的负压。同时,向患者或家属解释吸痰的目的、方法和可能出现的不适,以取得他们的配合。还要协助患者取合适的体位,一般为仰卧位或半坐卧位,将床头抬高30° - 50°,头偏向一侧,这样便于痰液引流。
戴无菌手套,将吸痰管与负压吸引器连接,在无菌生理盐水中试吸,检查吸痰管是否通畅以及负压是否合适。试吸的过程不仅可以验证吸痰装置的功能,还能湿润吸痰管,减少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在试吸时,要注意观察吸出的生理盐水的颜色、性状等,若有异常应及时处理。同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交叉感染。在整个试吸过程中,要保持动作轻柔、准确,确保吸痰管在无菌环境下使用。
一手反折吸痰管末端,另一手用无菌持物镊持吸痰管前端,经口腔或鼻腔轻轻插入至合适深度,一般经口腔插入深度为15 - 20cm,经鼻腔插入深度为22 - 25cm。在插入过程中,不可打开负压,以免损伤呼吸道黏膜。当吸痰管插入到预定深度后,松开反折的吸痰管,轻柔地左右旋转上提吸痰管,边吸边提,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如果痰液较多,需要再次吸痰,应间隔3 - 5分钟,让患者充分吸氧后再进行。在吸痰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的变化,若患者出现呛咳、发绀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吸痰,给予吸氧等处理。
吸痰完毕后,先将吸痰管从患者口腔或鼻腔中拔出,再关闭负压吸引器。用生理盐水冲洗吸痰管,将痰液彻底清除,防止堵塞。然后将吸痰管妥善放置,按照医疗废物处理规定进行处理。协助患者清洁口腔或鼻腔,整理好患者的衣物和床单位,让患者保持舒适的体位。给予患者吸氧,以提高氧分压,缓解吸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缺氧情况。同时,要再次观察患者的呼吸、面色等情况,确保患者生命体征平稳。
准确记录吸痰的时间、痰液的量、颜色、性状以及患者的反应等情况。记录要详细、准确,以便为后续的治疗和护理提供依据。对吸痰效果进行评估,判断痰液是否被有效清除,患者的呼吸是否通畅,生命体征是否改善等。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吸痰的频率和方法。如果吸痰效果不佳,要分析原因,如痰液黏稠度高、吸痰管型号不合适等,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遵医嘱给予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