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是中医传统疗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补泻手法是针灸治疗的关键环节。补法旨在扶助人体正气,增强机体功能;泻法主要用于祛除病邪,调节脏腑功能。正确运用补泻手法,能显著提高针灸治疗的效果。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针灸泻与补的手法操作。
提插补泻是常见的针灸手法之一。补法操作时,先将针缓慢刺入穴位一定深度,然后进行提插动作。提针时,用力要轻,幅度要小;插针时,用力稍重,幅度相对大些。一般提插幅度在 0.3 - 0.5 厘米左右,频率每分钟 60 - 90 次。多插少提,使针下产生温热感,以达到补的作用。泻法操作与之相反,提针时用力重,幅度大;插针时用力轻,幅度小。多提少插,使针下产生凉感,起到泻邪的效果。例如,治疗虚寒性胃痛,用补法可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治疗实热性便秘,用泻法能清泻肠道积热。
捻转补泻也是常用手法。补法捻转时,拇指向前用力重,食指向后用力轻,捻转角度小,一般在 180° - 360°之间,频率较慢,每分钟 60 - 80 次。通过这种捻转方式,可激发经气,促进气血运行,起到补养的作用。泻法捻转时,拇指向后用力重,食指向前用力轻,捻转角度大,可达 360° - 720°,频率较快,每分钟 100 - 120 次。能使经气宣泄,达到泻实的目的。比如,对于气血亏虚的眩晕患者,用补法可改善头晕症状;对于肝郁化火的头痛患者,用泻法能清肝泻火,缓解头痛。
徐疾补泻强调进针和出针的速度。补法进针时要慢,先浅后深,逐步将针深入到穴位应刺的深度,然后均匀地提插捻转。出针时要快,迅速将针拔出,并立即按压针孔,防止经气外泄。这种操作可使正气得以补充。泻法进针时要快,一次性将针刺入穴位深部,出针时要慢,先将针提至浅部,稍作停留后再拔出,不按压针孔,让病邪随针而出。例如,治疗风寒感冒,用补法可增强机体抵抗力;治疗湿热痢疾,用泻法能清除肠道湿热之邪。
迎随补泻依据经脉气血的运行方向进行操作。补法进针时,针尖顺着经脉气血运行的方向刺入,使气血顺畅地补充到该经脉所连属的脏腑。这样可以引导气血滋养脏腑,增强其功能。泻法进针时,针尖迎着经脉气血运行的方向刺入,能阻止气血的过度运行,使病邪得以消散。比如,在足阳明胃经上进行针刺,补法可促进胃的受纳和腐熟功能;泻法可治疗胃火上炎引起的牙痛等症状。
呼吸补泻结合患者的呼吸来操作。补法在患者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因为呼气时人体气机向外宣发,此时进针可使针容易得气,吸气时出针能防止正气外泄,从而起到补的作用。泻法在患者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吸气时人体气机内收,此时进针可使针感较强,呼气时出针能使病邪随呼气排出体外。例如,治疗肺气虚弱的咳嗽,用补法可增强肺的功能;治疗痰热壅肺的喘证,用泻法能清泻肺热,化痰平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