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即谷草转氨酶,是肝功能检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当AST偏高时,往往预示着身体可能出现了某些问题。AST主要存在于心肌、肝脏、骨骼肌等组织细胞中,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AST含量处于相对稳定的较低水平。一旦这些组织器官受到损伤,细胞内的AST就会释放到血液中,导致血液中AST浓度升高,从而在检查中体现为AST偏高。这就好比一个密封的容器,当容器受损,里面的物质就会泄漏出来。
引发AST偏高的原因多种多样。首先是肝脏疾病,如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病毒入侵肝细胞,会破坏肝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使AST大量释放到血液中;肝硬化和肝癌等严重肝脏疾病,也会导致肝细胞广泛受损,进而引起AST升高。其次是心脏疾病,像心肌梗死发作时,心肌细胞因缺血缺氧而坏死,AST会随着细胞的崩解进入血液循环。此外,长期大量饮酒、过度劳累、某些药物的副作用等,也可能造成肝细胞损伤,导致AST偏高。比如,酗酒会直接损害肝细胞的细胞膜,影响其正常代谢功能。
AST偏高时,身体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如果是肝脏问题导致的AST偏高,患者可能会感到乏力、食欲不振、腹胀、黄疸等。乏力是因为肝脏功能受损,无法正常代谢和提供能量;食欲不振和腹胀则与肝脏分泌胆汁、参与消化的功能下降有关;黄疸是由于肝细胞受损,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皮肤和巩膜发黄。若是心脏疾病引起的AST偏高,患者可能会出现胸痛、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这是因为心脏功能受到影响,无法有效地为身体供血和供氧。
当发现AST偏高时,需要进一步诊断以明确病因。医生通常会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进行初步判断。比如询问患者是否有长期饮酒史、是否正在服用可能损伤肝脏的药物等。然后会进行一系列检查,除了肝功能检查外,还可能包括乙肝五项、丙肝抗体检测,以排查是否感染病毒性肝炎;做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查看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是否正常。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检查结果,医生才能准确判断AST偏高的原因,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针对AST偏高的情况,应根据具体病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果是疾病因素导致的,如病毒性肝炎,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同时使用保肝药物来修复受损的肝细胞;心肌梗死则需要及时进行溶栓、介入等治疗,以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让身体有足够的时间恢复。饮食上要保持均衡,多吃蔬菜水果,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减轻肝脏的负担。此外,要严格戒酒,避免使用可能损伤肝脏的药物。定期复查肝功能,以便及时了解病情的变化和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