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乙肝疫苗如何接种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适用人群。乙肝疫苗并非所有人都需要接种,一般来说,新生儿、未感染过乙肝病毒且没有乙肝抗体的人群,以及医护人员、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乙肝患者家属等高危人群都建议接种。对于新生儿而言,及时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关键措施。而高危人群由于职业或生活环境的原因,感染乙肝的风险较高,接种疫苗能有效降低感染几率。
接种乙肝疫苗前,需要进行相关检查。首先要检测乙肝五项,以确定是否已经感染乙肝病毒或者体内是否有抗体。如果已经感染乙肝,接种疫苗就没有意义了;若体内已有足够抗体,也无需再接种。此外,还需要评估身体状况,如是否有发热、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过敏体质等情况。如果存在这些情况,应在病情稳定或治愈后再考虑接种。同时,要如实向医生告知自己的健康状况和过敏史,以便医生判断是否适合接种。
乙肝疫苗的接种程序通常是按照0、1、6月的方案进行。即接种第一针疫苗后,在1个月时接种第二针,6个月时接种第三针。这种接种程序能够使机体产生较为持久和有效的抗体。对于新生儿,要求在出生后24小时内及时接种第一针,越早接种效果越好。接种部位一般选择上臂三角肌肌肉注射,这个部位肌肉丰富,有利于疫苗的吸收和发挥作用。
接种乙肝疫苗后,要在接种现场留观30分钟,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接种后24小时内,注射部位应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沾水,防止感染。部分人接种后可能会出现一些轻微的不良反应,如接种部位红肿、疼痛、发热、乏力等,这些症状一般比较轻微,持续1 - 2天可自行缓解。如果出现高热、严重过敏等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此外,接种后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完成全程乙肝疫苗接种后,一般建议在接种最后一针后的1 - 2个月进行乙肝抗体检测,以评估接种效果。如果检测结果显示乙肝表面抗体滴度大于10mIU/ml,说明接种成功,机体对乙肝病毒有了免疫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抗体滴度可能会逐渐下降。因此,建议每隔3 - 5年进行一次抗体检测,当抗体滴度低于10mIU/ml时,可考虑加强接种一针乙肝疫苗,以维持机体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