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苔藓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皮肤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可累及皮肤、毛囊、甲、黏膜。在皮肤表现上,典型的扁平苔藓皮疹为多角形紫红色扁平丘疹,边界清晰,表面有蜡样光泽,可见白色网状条纹,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这种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中年人多见,男女均可发病。它的发病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免疫、遗传、感染、精神神经因素、药物等。
皮肤扁平苔藓通常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初起时为针头至粟粒大小的扁平丘疹,逐渐增大至绿豆或黄豆大小。颜色多为紫红色或暗红色,表面光滑发亮,有细小的鳞屑。患者常自觉瘙痒,搔抓后可出现同形反应,即沿搔抓部位出现新的皮疹。皮疹可散在分布,也可融合成斑块,好发于四肢屈侧、腕部、踝部、腰部等部位。严重时可泛发全身,影响患者的外观和生活质量。此外,皮肤扁平苔藓还可能伴有甲的损害,表现为甲板增厚、变薄、纵嵴、甲裂等。
黏膜扁平苔藓可发生于口腔、生殖器等部位。口腔黏膜扁平苔藓较为常见,表现为灰白色网状条纹,可交织成树枝状、环状或斑块状。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也可能出现黏膜充血、糜烂、溃疡,伴有疼痛,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时疼痛加剧。口腔黏膜扁平苔藓有一定的恶变风险,因此需要定期复查。生殖器黏膜扁平苔藓可累及男性的龟头、包皮,女性的大小阴唇、阴道等部位,表现为暗红色斑片、糜烂、溃疡等,可伴有瘙痒、疼痛等不适,影响患者的性生活和生殖健康。
诊断扁平苔藓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发病时间、症状变化、既往疾病史等。通过观察皮疹的形态、分布部位等特征,初步判断是否为扁平苔藓。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扁平苔藓的重要依据,医生会取病变组织进行切片检查,观察其病理特征,如基底细胞液化变性、真皮浅层淋巴细胞带状浸润等,以明确诊断。此外,还可能需要进行一些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免疫功能检查等,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
扁平苔藓的治疗方法因病情而异。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可采用外用药物治疗,如糖皮质激素软膏、维A酸软膏等,以减轻炎症和瘙痒。对于病情较重、泛发的患者,可能需要口服药物治疗,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此外,物理治疗如光疗也可用于扁平苔藓的治疗。在预防方面,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精神紧张、焦虑,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注意皮肤和口腔卫生,避免搔抓皮肤,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对于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