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D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常见且可预防、可治疗的疾病。其特征为持续存在的呼吸系统症状和气流受限,通常与显著暴露于有害颗粒或气体引起的气道和(或)肺泡异常有关。简单来说,就是肺部的气道和肺泡出现了病变,导致呼吸功能受到影响。这种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较高的发病率,尤其在吸烟人群、长期暴露于污染环境中的人群中更为常见。
COPD患者常见的症状包括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喘息和胸闷等。慢性咳嗽通常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初期可能为间歇性,早晨较重,以后早晚或整日均有咳嗽,但夜间咳嗽并不显著。咳痰一般为白色黏液或浆液性泡沫痰,偶可带血丝,清晨排痰较多。气短或呼吸困难是COPD的标志性症状,早期仅于劳力时出现,后逐渐加重,以致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感气短。喘息和胸闷不是COPD的特异性症状,部分患者特别是重度患者有喘息;胸部紧闷感通常于劳力后发生,与呼吸费力、肋间肌等容性收缩有关。
COPD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吸烟是最重要的环境发病因素,烟草中含焦油、尼古丁和氢氰酸等化学物质,可损伤气道上皮细胞,使纤毛运动减退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降低;支气管黏液腺肥大、杯状细胞增生,黏液分泌增多,使气道净化能力下降;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黏液积聚,容易继发感染。职业粉尘和化学物质也是重要因素,如果长期接触烟雾、过敏原、工业废气及室内空气污染等,浓度过高或时间过长时,均可能产生与吸烟无关的COPD。空气污染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氯气等有害气体,对气道黏膜有刺激和细胞毒性作用。感染因素也是COPD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病毒、细菌和支原体是本病急性加重的重要因素。
诊断COPD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危险因素接触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肺功能检查是判断气流受限的主要客观指标,对COPD诊断、严重程度评价、疾病进展、预后及治疗反应等有重要意义。其中,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后FEV₁/FVC<70%可确定为持续气流受限。胸部X线检查早期可无异常,以后可出现肺纹理增粗、紊乱等非特异性改变,也可出现肺气肿改变。胸部CT检查一般不作为常规检查,但在鉴别诊断时有益。血气分析对确定发生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酸碱平衡失调以及判断呼吸衰竭的类型有重要价值。
COPD的治疗目标是减轻症状,阻止病情发展;缓解或阻止肺功能下降;改善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有支气管扩张剂,如β₂受体激动剂、抗胆碱能药、茶碱类等,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改善气流受限;糖皮质激素可减少气道炎症;祛痰药可促进痰液排出。非药物治疗包括戒烟、康复治疗、长期家庭氧疗等。康复治疗可以使进行性气流受限、严重呼吸困难而很少活动的患者改善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长期家庭氧疗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预防COPD的关键在于避免发病的高危因素、急性加重的诱发因素以及增强机体免疫力。戒烟是预防COPD的重要措施,在疾病的任何阶段戒烟都有益于防止COPD的发生和发展。控制职业和环境污染,减少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吸入,可减轻气道和肺的异常炎症反应。积极防治婴幼儿和儿童期的呼吸系统感染,可能有助于减少以后COPD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