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中,人体经络系统犹如一个庞大而精密的网络,手臂上的经络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手臂上共有六条经络,分别属于手三阴经和手三阳经,它们与人体的五脏六腑密切相连,对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手太阴肺经是手臂上的重要经络之一。它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然后沿着胃的上口,穿过膈肌,属于肺脏。从肺系横行出来,向下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少阴经和手厥阴经的前面,下行到肘窝中,沿着前臂内侧桡侧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沿着鱼际的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其分支从手腕后方,走向食指桡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手太阴肺经与肺的功能息息相关,当肺出现问题时,这条经络可能会出现压痛等异常反应。比如,感冒咳嗽时,按压手臂上肺经的穴位,可能会有明显的痛感。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到第七颈椎棘突下,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进入胸腔络肺,向下通过膈肌下行至大肠,属大肠。其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夹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与足阳明胃经相接。这条经络对于调节大肠的功能有着重要意义。当出现便秘或腹泻等肠道问题时,刺激手阳明大肠经上的穴位,可能会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例如,按摩合谷穴,它是手阳明大肠经上的重要穴位,对于缓解牙痛、头痛等也有一定效果。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走出后属心系,向下穿过膈肌,络小肠。其分支从心系向上,挟着咽喉上行,连于目系。直行者从心系出来,退回上行经过肺,向下浅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出小指桡侧端,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手少阴心经与心脏的功能紧密相关。如果心脏出现不适,如心悸、心慌等,心经上的穴位可能会有异常表现。平时适当刺激心经上的穴位,如神门穴,有助于养心安神,改善睡眠质量。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外侧端,沿着手背外侧至腕部,出于尺骨茎突,直上沿着前臂外侧后缘,经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沿上臂外侧后缘,出于肩关节,绕行肩胛部,交会于大椎,向下进入缺盆部,联络心脏,沿着食管,通过膈肌,到达胃部,属于小肠。其分支从缺盆出来,沿颈部上行到面颊,至目外眦后,退行进入耳中。另一条分支从面颊部分出,向上行于目眶下,至目内眦,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手太阳小肠经对于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当小肠功能失调时,刺激这条经络上的穴位,如后溪穴,可能会有一定的调理效果。
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穿过膈肌,依次络于上、中、下三焦。其分支从胸中分出,沿胸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向上至腋窝下,沿上肢内侧中线入肘,过腕部,入掌中,沿中指桡侧,出中指桡侧端。其分支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其尺侧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手厥阴心包经主要保护心脏,代心受邪。当心脏受到外邪侵犯时,心包经会首先做出反应。刺激手厥阴心包经上的穴位,如内关穴,对于缓解心悸、胸闷等症状有一定帮助,在日常生活中,适当按摩内关穴,还可以起到一定的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