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口服降糖药是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不同类型的口服降糖药作用机制不同,适用于不同病情的患者。合理选择口服降糖药对于有效控制血糖水平、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几种常用的口服降糖药。
磺脲类降糖药是较早应用于临床的一类降糖药物。它主要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来降低血糖。这类药物作用较强,降糖效果明显,适用于胰岛功能尚存的2型糖尿病患者。常见的磺脲类药物有格列本脲、格列齐特等。格列本脲降糖作用快而强,但容易引起低血糖反应,尤其是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使用时需谨慎。格列齐特除了降糖作用外,还具有一定的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可降低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不过,磺脲类药物使用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胰岛功能逐渐减退,而且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胃肠道不适、皮疹等不良反应。
双胍类降糖药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用药,其代表药物是二甲双胍。它主要通过抑制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二甲双胍不仅可以降低空腹血糖,还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对控制餐后血糖也有一定作用。此外,二甲双胍还有减轻体重、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等益处。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可以减轻这些症状。对于肾功能不全、严重感染、缺氧等患者,应避免使用二甲双胍,以免引起乳酸酸中毒。
α - 糖苷酶抑制剂主要作用于肠道,通过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从而降低餐后血糖。这类药物适用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成分、餐后血糖升高为主的2型糖尿病患者。常用的药物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阿卡波糖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它可以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使血糖平稳上升,避免餐后血糖急剧升高。服用时一般需要与第一口饭同时嚼服。其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胀气、腹泻等,这是由于未被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在肠道被细菌发酵所致。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这些症状可能会逐渐减轻。
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也被称为胰岛素增敏剂,主要通过增加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来降低血糖。代表药物有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这类药物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对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效果较好。它不仅能降低血糖,还对血脂、血压等心血管危险因素有一定的改善作用。然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如体重增加、水钠潴留等,可能会加重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此外,长期使用还可能增加骨折的风险,尤其是女性患者。因此,在使用这类药物时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心脏功能和骨骼健康。
DPP - 4抑制剂是一类新型的口服降糖药,通过抑制二肽基肽酶 - 4(DPP - 4)的活性,减少胰高血糖素样肽 - 1(GLP - 1)的降解,从而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常见的药物有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等。DPP - 4抑制剂降糖作用平稳,低血糖风险低,而且对体重影响较小。此外,它还具有一定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其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主要有头痛、鼻咽炎等。但对于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时需要调整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