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排卵药在辅助生殖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能帮助那些排卵存在问题的女性提高受孕几率。目前市面上有多种促排卵药可供选择,不同的药物作用机制和适用情况有所不同。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促排卵药。
克罗米芬是一种经典的促排卵药物,它属于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与下丘脑和垂体的雌激素受体结合,阻断雌激素对下丘脑的负反馈作用,从而促使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进而刺激垂体分泌促卵泡生成素和促黄体生成素,促进卵泡的发育和成熟。克罗米芬使用相对方便,一般在月经周期的第 5 天开始服用,连续服用 5 天。它适用于体内有一定雌激素水平的无排卵性不孕症患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不过,使用克罗米芬也可能会出现一些副作用,如潮热、腹部不适、视力模糊等,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多胎妊娠的情况。
来曲唑是一种芳香化酶抑制剂,原本主要用于乳腺癌的治疗,后来发现它也有促排卵的作用。它通过抑制芳香化酶的活性,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解除雌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负反馈抑制,使促性腺激素分泌增加,从而促进卵泡发育。来曲唑的促排卵效果较好,且副作用相对较少。与克罗米芬相比,它对子宫内膜的影响较小,不会影响子宫内膜的厚度和容受性。来曲唑一般也是在月经周期的第 3 - 7 天服用,适用于对克罗米芬抵抗或效果不佳的患者,以及一些患有雌激素依赖性疾病而不适合使用克罗米芬的患者。
尿促性素是从绝经期妇女尿液中提取的促性腺激素,主要含有促卵泡生成素和促黄体生成素。它可以直接作用于卵巢,刺激卵泡的生长和发育。尿促性素通常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给药,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卵泡的发育情况,根据卵泡的大小和激素水平调整药物剂量。尿促性素的促排卵效果较强,适用于下丘脑 - 垂体功能低下或克罗米芬治疗无效的患者。但使用尿促性素也存在一定风险,如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可能导致腹胀、腹痛、腹水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重组人促卵泡生成素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促卵泡生成素,其结构和生物活性与天然的促卵泡生成素相似。它能特异性地作用于卵巢卵泡颗粒细胞,促进卵泡的生长和发育。重组人促卵泡生成素的纯度高、活性强,使用剂量更精准,能更好地控制卵泡的发育。它一般采用皮下注射的方式给药,使用方便。适用于下丘脑 - 垂体功能障碍、多囊卵巢综合征等引起的排卵障碍患者。不过,重组人促卵泡生成素价格相对较高,且同样需要密切监测卵泡发育和激素水平,以避免出现卵巢过度刺激等不良反应。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是一种由胎盘滋养层细胞分泌的糖蛋白激素。在促排卵治疗中,它主要用于模拟促黄体生成素的峰值,促使成熟卵泡排卵,并维持黄体功能。一般在卵泡发育成熟后,通过肌肉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诱导排卵。它常与其他促排卵药物联合使用,如在使用克罗米芬或尿促性素使卵泡发育成熟后,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促进排卵。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还可以用于黄体功能不全的补充治疗。但使用不当可能会导致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多胎妊娠等问题,因此需要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