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场景中,挂吊瓶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然而很多人会疑惑挂吊瓶是否有危害。实际上,挂吊瓶既有其治疗的必要性,也可能存在一些潜在危害,下面为大家详细分析。
挂吊瓶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相较于口服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速度更快、程度可能更严重。因为静脉输液绕过了人体的消化系统和首过效应,药物直接以较高浓度进入血液。一些人可能对药物中的某些成分过敏,在挂吊瓶过程中可能迅速出现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过敏反应,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而且不同药物之间还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在挂吊瓶联合用药时,这种相互作用可能引发新的不良反应,增加患者的痛苦和治疗的复杂性。
挂吊瓶是一种有创操作,需要将输液针穿透皮肤进入血管。如果在操作过程中消毒不严格,或者输液器具不符合卫生标准,就容易导致细菌、病毒等病原体进入人体,引发感染。常见的有局部感染,表现为穿刺部位红肿、疼痛、渗液等;严重的还可能引起全身感染,如败血症等。此外,长时间挂吊瓶还可能破坏人体正常的菌群平衡,使得一些条件致病菌大量繁殖,进一步增加感染的风险。
短时间内大量输液会使血容量迅速增加,这对于心脏功能正常的人来说,可能还能通过自身调节适应,但对于心脏功能较弱的患者,如老年人、患有心脏病的人,就会加重心脏的负担。过多的液体进入血液循环,会使心脏需要更努力地工作来泵血,长期如此可能导致心力衰竭。而且输液速度如果控制不当,过快的输液速度也会在短时间内给心脏带来过大的压力,引发心慌、气短、胸闷等不适症状,甚至诱发急性左心衰竭,出现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等严重表现。
频繁挂吊瓶使用抗生素等药物,会使细菌等病原体不断接触药物,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病原体可能会逐渐产生耐药性。一旦病原体产生耐药性,原本有效的药物就会失去作用,当患者再次患病需要治疗时,就不得不使用更高级、更昂贵的药物,不仅增加了治疗成本,还可能因为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而延误病情。而且耐药菌的传播还会对公共卫生安全造成威胁,导致更多人面临治疗难题。
输液过程中,液体中可能存在一些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如橡胶微粒、玻璃碎屑、药物结晶等。这些微粒随着输液进入人体后,会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身体各个部位。它们可能会堵塞毛细血管,影响局部组织的血液供应和氧气输送,导致组织缺血、缺氧,引发一系列病理变化。长期积累还可能引起肉芽肿、血栓形成等病变,对人体的健康造成潜在危害。尤其是一些微粒可能会在肺部、肾脏等重要器官沉积,影响这些器官的正常功能。
挂吊瓶虽然在治疗疾病方面有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诸多危害。在医疗过程中,医生应严格掌握挂吊瓶的适应症,患者也应理性对待,避免不必要的输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