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房穿刺是一种常见的诊断手段,对于确定乳房内病变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在进行乳房穿刺之前,患者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医生会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是否有药物过敏史、是否正在服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等。患者需要如实告知医生自己的身体状况,以便医生评估穿刺的风险。此外,患者还需要进行一些必要的检查,如乳房超声、钼靶等,以确定病变的位置和大小。在穿刺前,患者要放松心情,避免过度紧张,因为紧张可能会影响穿刺的操作和结果。
准确的定位是乳房穿刺成功的关键。医生通常会借助先进的影像学设备,如超声、钼靶或磁共振成像(MRI)等。以超声引导为例,超声探头可以清晰地显示乳房内部的结构,医生能够准确地观察到病变的大小、形态、边界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在超声图像的实时监测下,医生可以精确地确定穿刺的进针点和进针路径。进针点的选择要考虑到病变的位置、深度以及周围重要组织的分布,以确保穿刺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同时,医生会在皮肤上标记出进针点和进针方向,为后续的穿刺操作提供明确的指引。
为了减轻患者在穿刺过程中的疼痛,局部麻醉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医生会先对穿刺部位的皮肤进行严格的消毒,使用碘伏等消毒剂进行多次擦拭,以防止感染。然后,医生会使用细针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射到穿刺部位的皮肤和皮下组织。在注射麻醉药物时,患者可能会感觉到轻微的刺痛,但这种疼痛通常是可以忍受的。麻醉药物起效后,穿刺部位会逐渐失去痛觉。局部麻醉的范围要覆盖整个穿刺路径,以确保在穿刺过程中患者不会感到明显的疼痛。医生会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确保麻醉效果良好。
在完成定位和麻醉后,医生会使用专用的穿刺针沿着预先确定的进针路径刺入乳房病变部位。穿刺针通常具有不同的规格,医生会根据病变的大小和性质选择合适的穿刺针。在穿刺过程中,医生会在影像学设备的引导下,缓慢而准确地将穿刺针推进到病变内部。当穿刺针到达病变部位后,医生会通过抽吸或切割等方式获取病变组织。抽吸法适用于一些液体性病变或较小的实性病变,医生会使用注射器将病变内的液体或细胞抽吸出来。切割法则适用于较大的实性病变,医生会使用带有切割装置的穿刺针获取病变组织的小块样本。在取材过程中,医生会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避免污染样本。
穿刺结束后,医生会拔出穿刺针,并对穿刺部位进行压迫止血。通常会使用无菌纱布或棉球进行压迫,压迫时间一般为10 - 15分钟,以确保穿刺部位不再出血。然后,医生会用创可贴或无菌敷料覆盖穿刺部位,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和干燥。患者在术后需要在医院观察一段时间,医生会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穿刺部位的情况,如是否有出血、肿胀、疼痛等异常情况。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医生会及时进行处理。术后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换药和复查。同时,患者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等待病理检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