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患者突然发生头晕、目眩、心慌、恶心,甚至晕厥的现象。当发现患者晕针时,应立即停止针刺,将已刺之针迅速全部拔出。让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刻,给予温开水或糖水,即可恢复。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指掐或针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中冲等穴位,以促苏醒。若患者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急救措施,如人工呼吸等。在整个处理过程中,要保持周围环境的安静,避免过多的人员围观和嘈杂声音的干扰,让患者能够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中逐渐恢复。
了解晕针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处理晕针情况。体质原因方面,体质虚弱、饥饿、疲劳者易发生晕针。这类人群身体处于相对虚弱的状态,针刺时身体的耐受性较差,容易出现晕针现象。心理原因也较为常见,精神紧张、恐惧针刺的患者,在针刺前就会处于高度的精神紧张状态,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受到抑制,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从而引发晕针。此外,刺激原因也不容忽视,针刺手法过重、刺激过强,尤其是在敏感穴位上进行强刺激,会使患者的身体难以承受,进而出现晕针。环境原因如诊室空气闷热或寒冷、通风不良等,也会影响患者的身体状态,增加晕针的发生几率。
为了避免晕针情况的发生,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对于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的患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其顾虑。在针刺前,可让患者在诊室内适当休息片刻,调整好身体和心理状态。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尽量采用卧位进行针刺,这样可以减轻患者的身体负担,避免因站立或坐位时间过长而导致身体不适。在针刺过程中,手法要轻,避免强刺激。对于饥饿、疲劳的患者,应先让其进食、休息后再进行针刺。同时,要注意诊室的环境,保持空气流通、温度适宜,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治疗环境。
晕针患者苏醒后,护理工作也十分重要。要让患者继续平卧休息一段时间,不要急于让其起身活动,以免再次出现头晕等不适症状。在休息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确保患者身体状况稳定。可以继续给予患者温热的饮品,如红糖水等,以补充能量和水分。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让患者了解晕针是一种常见的现象,经过适当处理后不会对身体造成严重影响。在患者身体恢复后,要告知其近期的注意事项,如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等。
不同人群晕针时的处理可能会有所不同。对于儿童患者,晕针时要更加耐心和细心。首先要安抚好孩子的情绪,避免其因哭闹而加重身体的不适。在处理晕针的方法上与成人基本相同,但在针刺穴位时手法要更加轻柔。由于儿童的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后续的护理中要特别注意观察其精神状态和饮食情况。老年患者晕针后,要考虑到其身体机能下降的特点。除了常规的处理和护理外,要关注其是否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等。如果有基础疾病,要及时与相关科室医生沟通,采取相应的措施。孕妇晕针时,处理要格外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和穴位。在针刺穴位时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确保孕妇和胎儿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