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提及心率和心跳,不少人认为它们是同一回事,实则不然。心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心脏跳动的次数,一般以每分钟为计算单位,正常成年人在安静、清醒的状态下心率范围通常在60 - 100次/分钟。而心跳则是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可以说,心率是对心跳频率的一种量化描述。比如,当我们去医院做体检时,医生用听诊器听到的“咚咚”声就是心跳,而通过心电图等设备测量出来的每分钟跳动次数就是心率。
心率并非固定不变,它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年龄是一个重要因素,新生儿的心率较快,可达120 - 140次/分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率会逐渐减慢。到了老年阶段,心率可能会相对较低。运动也会显著影响心率,当我们进行剧烈运动时,身体需要更多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心脏就会加快跳动以满足需求,此时心率会明显升高。情绪同样不可忽视,当人处于紧张、焦虑、兴奋等情绪状态时,体内会分泌一些激素,如肾上腺素等,这些激素会使心率加快。此外,疾病和药物也会对心率产生作用,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的心率通常较快,而某些治疗心脏病的药物可能会降低心率。
心跳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生理过程。心脏主要由心肌构成,心肌具有自动节律性,能够自发地产生电活动。心脏的电活动起源于窦房结,窦房结就像一个“司令部”,它发出的电信号会依次传导到心房和心室,引起心房和心室的收缩和舒张。当心房收缩时,会将血液挤入心室;接着心室收缩,将血液泵出心脏,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这个过程周而复始,形成了有规律的心跳。而且,心跳的节律和强度会根据身体的需求进行调整,以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心率和心跳出现异常时,身体会有不同的表现。心率过快,医学上称为心动过速,患者可能会感到心慌、心悸、胸闷等不适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出现头晕、黑矇甚至晕厥。心率过慢,即心动过缓,可能会导致乏力、气短、头晕等症状,影响身体的正常活动。而心跳异常还包括心律失常,如早搏、房颤等。早搏时,患者可能会感觉心脏突然“漏跳”或“咯噔”一下;房颤则会使心跳变得不规则,患者可能会有心慌、胸闷、心跳紊乱的感觉,长期房颤还可能增加中风的风险。
维护正常的心率和心跳对于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在生活方式上,要保持规律的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合理的饮食也很关键,应减少高脂肪、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富含营养的食物。适度的运动能够增强心脏功能,提高心肌的耐受性,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运动。同时,要学会调节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中。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存在的疾病,也是维护心率和心跳正常的重要措施。如果出现心率或心跳异常的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