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胃部疾病的诊断中,胃透和胃镜是常用的检查方法,但很多人对它们的区别并不清楚。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胃透和胃镜的差异。
胃透,即胃肠钡餐造影检查。患者需要口服含有硫酸钡的造影剂,硫酸钡不会被人体吸收,会在胃肠道内形成高密度影像。然后通过X线照射,利用X线穿透人体不同组织时的吸收差异,在荧光屏或胶片上显示出胃肠道的形态、轮廓和蠕动情况。医生可以根据这些影像来判断胃肠道是否存在病变,如溃疡、肿瘤等。而胃镜检查则是通过口腔插入一根带有摄像头的纤细管子,直接观察食管、胃和十二指肠内部的黏膜情况。医生可以清晰地看到黏膜的色泽、有无破损、肿物等病变,还能在发现病变时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变的性质。
进行胃透检查时,患者只需口服造影剂,然后按照医生的指示变换不同的体位,配合X线拍摄即可。整个过程相对轻松,一般不会有明显的痛苦,但可能需要多次变换体位,并且等待造影剂在胃肠道内分布均匀的时间较长。而胃镜检查由于需要将管子插入食管和胃内,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一些不适,如恶心、呕吐等。不过,现在很多医院都开展了无痛胃镜检查,患者在静脉麻醉下进行检查,整个过程中处于睡眠状态,不会感觉到痛苦。但无痛胃镜检查需要在检查前进行全面的评估,以确保患者能够耐受麻醉。
胃透主要是通过间接的影像来判断胃肠道的病变,对于一些较大的病变,如明显的溃疡、肿瘤等,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对于一些微小的病变,如早期胃癌、黏膜糜烂等,可能会出现漏诊的情况。而且胃透只能观察到胃肠道的大致形态和轮廓,无法直接观察到黏膜的细微变化。胃镜检查则具有更高的诊断准确性。它可以直接观察到胃肠道内部的黏膜情况,对于早期病变的发现更为敏感。同时,还能在直视下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这是确诊病变性质的“金标准”。因此,对于怀疑有胃部疾病,尤其是需要明确病变性质的患者,胃镜检查更为可靠。
胃透适用于一些不能耐受胃镜检查的患者,如患有严重心肺疾病、无法配合胃镜检查的老年人或儿童等。它可以作为一种初步的筛查方法,帮助医生了解胃肠道的大致情况。此外,对于一些不愿意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也可以先选择胃透进行初步检查。胃镜检查虽然准确性高,但并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对于患有严重心肺疾病、食管狭窄、精神疾病不能配合的患者,胃镜检查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在进行胃镜检查前,医生会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检查。
胃透检查后,患者需要多喝水,促进造影剂的排出。由于造影剂可能会导致大便干结,所以要注意饮食,多吃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一般检查后1 - 2天内,大便可能会呈现白色或灰白色,这是正常现象,不必过于担心。而胃镜检查后,如果是普通胃镜,检查后2小时内禁食禁水,待咽部麻醉作用消失后再进食。如果进行了病理检查,可能需要禁食时间更长,一般为4 - 6小时。检查后可能会出现咽部不适、腹痛等症状,通常会在1 - 2天内自行缓解。无痛胃镜检查后,患者需要在医院观察一段时间,待麻醉完全清醒后才能离开医院。检查当天不要开车、进行高空作业等,以免发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