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全称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对其进行分级有助于医生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评估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分级方法主要基于肺功能检查、症状表现、急性加重风险等多个维度。肺功能检查是评估慢阻肺严重程度的重要手段,它能反映气流受限的程度,而症状表现和急性加重风险则能综合体现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和疾病的发展态势。
基于肺功能的分级是慢阻肺分级的重要依据之一。一般通过测定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占用力肺活量(FVC)的百分比(FEV1/FVC)以及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来进行分级。当FEV1/FVC<70%时,可确定存在持续气流受限。在此基础上,若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80%,为轻度慢阻肺;50%≤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80%,为中度慢阻肺;30%≤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50%,为重度慢阻肺;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30%,则为极重度慢阻肺。这种分级方法能直观地反映肺部通气功能的受损程度,对于判断疾病的严重阶段和制定初步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例如,轻度患者可能仅在剧烈活动时出现气短症状,而重度和极重度患者在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都会感到明显的呼吸困难。
除了肺功能,患者的症状表现也是分级的重要参考。常用的评估工具如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问卷(mMRC)和慢阻肺评估测试(CAT)。mMRC问卷主要根据患者的呼吸困难程度进行分级,0级为剧烈活动时出现气短;1级为快走或上缓坡时气短;2级为由于气短,比同龄人走得慢,或者以自己的速度在平地上行走时需要停下来呼吸;3级为在平地上步行100米或数分钟后需要停下来呼吸;4级为因严重呼吸困难而不能离开家,或在穿脱衣服时气短。CAT则从咳嗽、咳痰、胸闷、活动能力、睡眠、精力等多个方面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估,总分范围为0 - 40分,分数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通过结合这些症状评估工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生活质量受疾病影响的程度,从而为分级提供更准确的信息。比如,即使肺功能分级为轻度,但如果患者的mMRC分级较高或CAT评分较高,说明患者的症状较为明显,可能需要更积极的治疗和管理。
急性加重是指患者在短期内咳嗽、咳痰、气短和(或)喘息加重,痰量增多,呈脓性或黏脓性,可伴有发热等炎症明显加重的表现。急性加重风险也是慢阻肺分级的重要因素。过去1年中急性加重次数≥2次或因急性加重住院≥1次,提示急性加重风险较高。高风险的患者病情相对不稳定,更容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影响生活质量和预后。对于这类患者,除了常规的治疗外,还需要采取预防急性加重的措施,如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加强肺康复训练等。在分级时,将急性加重风险与肺功能和症状相结合,能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情况,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例如,对于肺功能为中度,但急性加重风险高的患者,治疗方案可能会更侧重于预防急性加重,而不仅仅是改善肺功能。
综合考虑肺功能、症状和急性加重风险进行分级,能更全面、准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这种综合分级有助于医生为患者制定更个性化、精准的治疗方案。对于轻度且低风险的患者,可能只需进行健康教育和适当的运动锻炼;而对于重度且高风险的患者,则需要更积极的药物治疗、氧疗甚至肺康复治疗等。同时,综合分级也有利于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综合分级结果,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和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缓疾病的进展。例如,通过综合分级发现患者的病情有所改善,可以适当调整药物剂量或减少治疗频率;若病情恶化,则需要加强治疗措施。此外,综合分级也有助于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促进患者积极参与疾病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