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DP,即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是一种获得性周围神经病。它主要累及周围神经的髓鞘,导致神经传导速度减慢,从而影响神经的正常功能。CIDP起病较为隐匿,病情呈慢性进展或缓解复发的特点。一般来说,发病高峰年龄在40 - 60岁,但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略多于女性。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大多认为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可能是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了周围神经的髓鞘,引发了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
CIDP的症状表现多样且较为复杂。首先,肢体无力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从远端肢体开始,逐渐向近端发展,可表现为双手握力下降、行走困难等。这种无力一般是对称性的,双侧肢体受累程度相近。其次,感觉障碍也较为突出,患者可能会出现肢体麻木、刺痛、烧灼感等异常感觉,严重时还会影响到触觉、痛觉和温度觉的感知。此外,还可能出现腱反射减弱或消失的情况,这是由于神经传导功能受损导致的。部分患者还会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皮肤干燥、无汗、血压不稳定等,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CIDP的诊断需要综合多方面的信息。临床症状是重要的诊断依据,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了解症状的发生、发展过程。体格检查也必不可少,通过对肢体肌力、感觉、腱反射等方面的检查,初步判断病情。神经电生理检查是诊断CIDP的关键检查之一,它可以检测神经传导速度、波幅等指标,判断神经是否存在脱髓鞘病变。此外,脑脊液检查也是常用的诊断方法,患者脑脊液中蛋白含量通常会升高,而细胞数正常,呈现出蛋白 - 细胞分离现象。有时还需要进行神经活检,以明确神经病变的病理类型,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目前,CIDP的治疗主要包括免疫治疗和对症治疗。免疫治疗是核心治疗方法,常用的药物有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它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减轻神经炎症。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通过输入外源性免疫球蛋白,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血浆置换则是通过去除患者血浆中的致病抗体等有害物质,达到治疗的目的。对症治疗主要是针对患者出现的各种症状进行处理,如使用止痛药缓解疼痛,使用营养神经的药物促进神经修复等。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CIDP的预后情况因人而异。部分患者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后,症状可以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也能得到提高。然而,也有一些患者病情可能会反复发作,逐渐进展,导致严重的肢体残疾。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方面,要保证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同时,要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服药,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调整治疗方案。此外,适当的康复训练也非常重要,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