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旁窦是鼻腔周围颅骨内的含气空腔,它们对减轻颅骨重量、保护脑部以及对发音起到共鸣作用。了解鼻旁窦的具体结构对于认识鼻腔生理功能和相关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鼻旁窦包括上颌窦、额窦、筛窦和蝶窦,这些窦腔都有各自独特的位置和特点。
上颌窦是鼻旁窦中最大的一对,位于上颌骨体内。它形似锥体,底朝向鼻腔外侧壁,尖指向颧突。上颌窦的开口位置相对较高,位于中鼻道半月裂孔处。由于开口位置的特点,上颌窦内的分泌物排出相对困难,这使得上颌窦容易发生炎症。当上颌窦出现炎症时,患者可能会感到面颊部胀痛、压痛,尤其是在晨起时症状可能会有所减轻,午后症状可能会加重。此外,上颌窦的炎症还可能会影响到牙齿,导致牙痛等症状。上颌窦的解剖结构和生理特点决定了它在鼻旁窦疾病中较为常见。
额窦位于额骨鳞部之下和眶的内上角,左右各一。额窦开口于中鼻道的筛漏斗,引流相对较为通畅。额窦的大小和形态个体差异较大,其发育程度也会影响到额窦的功能。额窦炎是额窦常见的疾病,患者通常会出现晨起时前额部疼痛,且疼痛逐渐加重,午后疼痛减轻,晚间可完全缓解。这是因为额窦的开口位置和窦腔的形态,使得夜间睡眠时窦腔内的分泌物积聚,晨起时压力增大导致疼痛。额窦炎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发眼眶内并发症等严重后果,因此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筛窦是一组小的气房,位于鼻腔外上方和眼眶之间的筛骨内,分为前、中、后三组。前、中筛窦开口于中鼻道,后筛窦开口于上鼻道。筛窦的气房数量、大小和排列方式个体差异很大,其解剖结构较为复杂。由于筛窦的位置靠近眼眶和颅底,筛窦的炎症容易波及周围组织。筛窦炎患者可能会出现鼻根部或内眦部疼痛、压痛,还可能伴有嗅觉减退等症状。而且筛窦炎在诊断和治疗上相对较为困难,因为其解剖结构的复杂性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在进行鼻窦手术时,筛窦区域的操作需要更加精细,以避免损伤周围重要的结构。
蝶窦位于蝶骨体内,居鼻腔的后上方,是四个鼻旁窦中位置最深的一对。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蝶窦的形态和大小也存在个体差异。蝶窦炎相对其他鼻旁窦炎较为少见,但由于其位置靠近脑部和视神经等重要结构,一旦发生炎症或病变,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后果。蝶窦炎患者可能会出现头顶、枕部疼痛,还可能伴有视力下降、眼球运动障碍等症状。由于蝶窦位置较深,诊断蝶窦疾病通常需要借助影像学检查,如鼻窦 CT 等,以便准确判断病情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鼻旁窦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它们对于认识鼻腔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出现鼻旁窦相关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