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感染是外科领域中常见且重要的问题,了解其特点对于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以下将详细阐述外科感染的几个主要特点。
外科感染往往不是由单一病原体引起,而是多种细菌或其他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手术创口、创伤部位等,可能同时存在需氧菌和厌氧菌。需氧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它们在有氧环境中能够迅速繁殖,引发炎症反应。而厌氧菌如脆弱拟杆菌等,在缺氧的深部组织中大量滋生。这些不同类型的细菌相互影响,使得感染的临床表现更为复杂。例如,在腹部手术后的切口感染中,常常能检测到多种细菌。这种混合感染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因为不同的病原体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需要联合使用多种抗生素才能有效控制感染。而且,细菌之间还可能产生协同作用,增强其致病性,导致病情加重,延长患者的康复时间。
外科感染通常会在感染部位出现较为显著的局部症状。首先是红,感染区域的皮肤会因为炎症刺激而充血发红,这是由于局部血管扩张,血液流量增加所致。肿也是常见症状,炎症会导致组织液渗出和细胞增生,使得感染部位肿胀。热是因为炎症过程中产生的热量积聚,感染处的皮肤温度明显高于周围正常组织。痛则是由于炎症介质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的,疼痛的程度和性质因感染的部位和程度而异。例如,在甲沟炎中,患者会感到指甲周围明显的红肿热痛,严重时甚至影响手指的活动。此外,局部症状还可能进一步发展,形成脓肿。脓肿是感染局限化的表现,里面含有大量的脓液和坏死组织。如果不及时处理,脓肿可能会自行破溃,或者向周围组织扩散,引起更严重的感染。
许多外科感染与创伤或手术密切相关。创伤会破坏皮肤和组织的完整性,使外界的病原体更容易侵入人体。开放性骨折时,骨折部位暴露在空气中,细菌很容易附着并引发感染。手术虽然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但也会造成一定的组织损伤,为感染创造条件。手术过程中,无菌操作不严格、手术时间过长、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等因素都可能增加感染的风险。例如,在心脏手术后,由于手术切口较大,且心脏是重要的器官,一旦发生感染,后果不堪设想。术后感染可能导致切口愈合不良、心内膜炎等严重并发症。而且,手术部位的特殊解剖结构也会影响感染的发生和发展。比如,关节手术术后感染可能会影响关节的功能,导致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问题。
外科感染的病程通常发展迅速。在短时间内,感染可能从轻微的局部炎症迅速扩散。尤其是在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中,这种情况更为明显。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身体的免疫功能受到抑制,一旦发生外科感染,病情可能急剧恶化。在下肢溃疡感染的情况下,原本可能只是一个小的溃疡,如果没有及时治疗,感染可能在几天内就蔓延至周围组织,导致大面积的组织坏死。此外,一些特殊病原体引起的感染,如破伤风杆菌,其潜伏期较短,发病后病情进展迅速,可导致严重的肌肉痉挛和呼吸困难等症状。病程发展快还意味着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否则可能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增加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外科感染不仅会引起局部症状,还可能引发全身反应。当感染严重时,细菌及其毒素会进入血液循环,导致全身性的炎症反应。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体温可高达 38℃甚至更高,这是身体免疫系统对抗感染的一种表现。寒战也是常见的全身症状,是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受到刺激引起的。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乏力、食欲不振、心率加快等症状。严重的感染还可能导致感染性休克,这是一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感染性休克时,患者的血压下降,组织灌注不足,重要器官功能受损。例如,在重症胰腺炎合并感染时,患者除了有腹部的局部症状外,还可能出现高热、寒战、休克等全身症状。及时识别和处理外科感染引发的全身反应对于挽救患者生命至关重要,需要综合运用抗感染治疗、液体复苏、支持治疗等多种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