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穿和腰穿是临床上常用的两种检查手段,虽都用于疾病诊断,但在多个方面存在显著区别。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患者更好地理解医生的检查安排,也能让患者在面对检查时做好充分准备。
骨穿,即骨髓穿刺术,主要操作部位是人体的骨髓腔。常见的穿刺部位包括髂骨(如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胸骨等。髂骨部位骨质相对较薄,骨髓含量丰富,且操作相对安全,所以是常用的穿刺点。胸骨的骨髓造血功能活跃,但由于其后方紧邻重要脏器,操作时需格外谨慎。而腰穿,也就是腰椎穿刺术,操作部位在腰椎间隙。一般选择第3 - 4腰椎间隙或第4 - 5腰椎间隙进行穿刺。这里的脊髓已经形成马尾神经,穿刺时不易损伤脊髓,相对安全。通过在腰椎间隙穿刺进入蛛网膜下腔,获取脑脊液进行相关检查。
骨穿主要用于诊断血液系统疾病。它可以直接观察骨髓中的细胞形态、数量和比例,对于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的诊断、分型及病情监测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白血病患者中,通过骨穿可以明确白血病细胞的类型,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关键依据。同时,骨穿还可用于某些感染性疾病(如疟疾、黑热病等)病原体的查找。腰穿则主要用于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通过检查脑脊液的压力、成分(如蛋白质、葡萄糖、氯化物等)、细胞数等指标,帮助诊断脑膜炎、脑炎、蛛网膜下腔出血、脱髓鞘疾病等。此外,腰穿还可用于鞘内注射药物治疗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骨穿操作时,患者需根据穿刺部位采取合适的体位。如髂前上棘穿刺时取仰卧位,髂后上棘穿刺时取侧卧位或俯卧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铺巾,用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将骨髓穿刺针经皮刺入骨髓腔,抽取适量骨髓液涂片送检。整个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感到轻微的刺痛和酸胀感。腰穿时,患者需侧卧于检查床上,背部与床面垂直,头向前胸屈曲,双膝向腹部弯曲,使腰椎间隙尽量增宽。局部消毒、麻醉后,用腰椎穿刺针经腰椎间隙刺入蛛网膜下腔,拔出针芯,可见脑脊液流出。操作过程中患者要保持体位不动,避免影响穿刺效果。穿刺后,患者需去枕平卧4 - 6小时,以防止低颅压性头痛。
骨穿的风险相对较小,但也可能出现一些并发症。如穿刺部位出血,多因穿刺后按压不当或患者本身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所致;局部感染,与消毒不严格或患者自身抵抗力低下有关;另外,穿刺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损伤周围组织和神经,但这种情况较为少见。腰穿的风险主要包括低颅压性头痛,这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多因脑脊液放出过多或脑脊液漏出引起。患者可出现站立时头痛加重,平卧后缓解的症状。此外,还可能出现腰背痛、神经根损伤、感染(如脑膜炎)等并发症,但总体发生率较低。
骨穿后,患者需按压穿刺部位10 - 15分钟,直至不出血为止。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沾水,防止感染。一般穿刺部位的伤口在1 - 2天内即可愈合。在恢复期间,患者可正常活动,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腰穿后,患者需严格去枕平卧4 - 6小时,以减少低颅压性头痛的发生。穿刺后要注意观察有无头痛、呕吐、发热等症状。如果出现头痛加重、颈部僵硬等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同时,要保持穿刺部位清洁,避免感染,一般穿刺孔在3 - 5天内可愈合。在恢复期间,患者应适当休息,避免快速起身和长时间站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