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膜早破是妇产科中一个较为重要的概念。通俗来讲,胎膜早破是指在临产前胎膜发生破裂的情况。正常情况下,胎膜应该在分娩过程中,随着宫缩和产程的进展,在合适的时机破裂,从而使得羊水流出,帮助胎儿顺利娩出。但当胎膜在临产前就破裂时,这就打破了正常的分娩进程,可能会给母婴带来一系列的影响。胎膜就像是一个“保护袋”,包裹着胎儿和羊水,它的过早破裂就如同这个“保护袋”提前打开了,使得胎儿失去了部分保护屏障。
胎膜早破可分为足月胎膜早破和未足月胎膜早破。足月胎膜早破是指发生在妊娠满37周后的胎膜早破。此时胎儿已经基本发育成熟,胎膜早破后,大部分情况下会在短时间内自然发动宫缩,进入分娩过程。一般来说,足月胎膜早破后24小时内,约80%的孕妇会自然临产。而未足月胎膜早破则是指发生在妊娠不满37周的胎膜早破。这种情况相对较为棘手,因为胎儿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过早分娩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的新生儿并发症,如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颅内出血等。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处理需要综合考虑孕周、孕妇和胎儿的情况等多方面因素。
导致胎膜早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感染是一个重要因素,生殖道感染是胎膜早破的主要原因之一。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体上行感染,可引起胎膜炎,使胎膜局部张力下降而导致破裂。羊膜腔压力升高也是常见原因,双胎妊娠、羊水过多等情况会使宫腔内压力过高,容易引起胎膜早破。此外,胎膜受力不均也会导致胎膜早破,胎位异常、头盆不称等可使胎儿先露部不能与骨盆入口衔接,盆腔空虚致使前羊膜囊所受压力不均,引起胎膜早破。还有一些孕妇自身的因素,如营养不良、缺乏铜、锌及维生素C等,会影响胎膜的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合成,使胎膜抗张能力下降,易引起胎膜早破。
胎膜早破的诊断主要依靠孕妇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的辅助检查。孕妇通常会感觉有液体从阴道流出,这种液体一般是清亮的,有时可能混有胎脂等。医生在检查时,会发现阴道后穹窿有液池,上推胎先露部时,可见液体从宫颈口流出。辅助检查方面,pH值测定是常用的方法之一,正常阴道pH值为4.5 - 6.0,羊水pH值为7.0 - 7.5,若阴道液pH值≥6.5,提示胎膜早破的可能性较大。还可以进行超声检查,通过观察羊水量的变化来辅助诊断胎膜早破。如果羊水量较之前明显减少,且孕妇有阴道流液的症状,那么胎膜早破的可能性就增加。另外,涂片检查、胎儿纤维连接蛋白检测等也有助于胎膜早破的诊断。
对于胎膜早破的处理,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足月胎膜早破,一般会积极引产,因为此时胎儿已经成熟,引产可以减少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如果孕妇没有剖宫产指征,可给予缩宫素静脉滴注引产。而对于未足月胎膜早破,处理则较为复杂。孕周较小的未足月胎膜早破,需要尽量延长孕周,以提高胎儿的存活率。这期间要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同时根据孕周给予促胎肺成熟治疗。如果孕周接近足月,且有胎儿窘迫、绒毛膜羊膜炎等情况,则需要及时终止妊娠。在处理过程中,还需要密切观察孕妇和胎儿的情况,包括孕妇的体温、血常规、宫缩情况,胎儿的心率、胎动等,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