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梗阻是一种较为复杂的肠道疾病,当遭遇慢性肠梗阻时,首先要做的是及时就医诊断。患者应尽快前往正规医院的胃肠外科或急诊科就诊。医生一般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是否有腹部手术史、肠道疾病史等,因为这些因素都可能与慢性肠梗阻的发生有关。接着,会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如腹部触诊,查看是否有压痛、肿块等情况。还会借助一些辅助检查手段,像腹部 X 线、CT 等影像学检查,以清晰地观察肠道的形态、梗阻的部位等,从而准确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具体类型,为后续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在确诊慢性肠梗阻后,基础治疗措施至关重要。禁食禁水是首要步骤,这能减少胃肠道的负担,避免食物和液体进一步加重梗阻症状。同时,需要进行胃肠减压,通过插入胃管,将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引出体外,减轻肠腔内的压力,缓解腹胀、呕吐等不适。此外,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也不容忽视。由于患者不能正常进食,且可能存在呕吐、腹泻等情况,容易导致体内水分和电解质丢失,因此需要通过静脉输液的方式补充生理盐水、葡萄糖、钾离子等,以保证身体内环境的稳定,为后续的治疗创造良好的条件。
药物治疗在慢性肠梗阻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抗生素的使用可以预防和控制肠道感染,因为梗阻部位的肠道内容物积聚,容易滋生细菌,引发感染。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头孢类、喹诺酮类等。此外,还可以使用一些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如莫沙必利、西沙必利等,这些药物能够增强肠道的蠕动,有助于缓解梗阻症状。同时,对于有腹痛症状的患者,可适当使用解痉止痛药物,如阿托品、山莨菪碱等,但使用时要严格掌握剂量和适应证,避免掩盖病情。
如果基础治疗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者肠梗阻是由肠道肿瘤、肠道粘连等器质性病变引起的,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选择。手术方式会根据梗阻的原因、部位和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因素来确定。对于肠道粘连引起的梗阻,可能会进行粘连松解术,将粘连的肠道分离,恢复肠道的通畅。如果是肠道肿瘤导致的梗阻,可能需要进行肿瘤切除术,切除病变的肠道组织。手术治疗虽然能够直接解决梗阻问题,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出血、感染、肠瘘等,因此患者和家属需要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手术的利弊,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慢性肠梗阻患者在康复期间需要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的调整。饮食方面,应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从流食、半流食逐渐过渡到软食和正常饮食。避免食用高纤维、不易消化的食物,如芹菜、玉米等,以免再次引起梗阻。同时,要保持适量的运动,促进肠道蠕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此外,定期复查也非常重要,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到医院进行检查,如腹部 CT、胃肠造影等,以便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可通过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等方式来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