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咳嗽、有痰是常见的症状,化痰西药能起到重要的治疗作用。合理使用这些药物可以帮助稀释痰液、促进痰液排出,缓解呼吸道不适。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几类常见的化痰西药。
恶心性祛痰药是通过刺激胃黏膜,引起轻微的恶心,反射性地促进呼吸道腺体分泌增加,使痰液稀释易于咳出。氯化铵是这类药物的典型代表。它进入体内后,一部分铵离子迅速由肝脏代谢形成尿素,由尿排出,氯离子与氢离子结合成盐酸,从而纠正碱中毒。其祛痰作用较弱,常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例如复方甘草合剂中就含有氯化铵成分,它能增强其他药物的祛痰效果。不过,氯化铵有一定的胃肠道刺激性,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肝肾功能不全者以及溃疡病患者应慎用。
刺激性祛痰药多为挥发性物质,通过蒸汽吸入的方式,对呼吸道黏膜产生温和的刺激,使黏膜轻度充血,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同时增加呼吸道腺体的分泌,使痰液稀释,便于咳出。桉叶油就是常见的刺激性祛痰药。它具有一定的抗菌、抗炎作用,能缓解呼吸道炎症,减轻咳嗽、咳痰症状。使用时,一般将桉叶油加入热水中,让患者吸入蒸汽。但要注意控制蒸汽的温度和浓度,避免烫伤呼吸道或引起过敏反应。此外,对于哮喘患者等气道敏感人群,使用刺激性祛痰药需要谨慎,以免诱发哮喘发作。
黏液溶解剂能使痰液中的黏性成分分解,降低痰液的黏稠度,使其易于咳出。乙酰半胱氨酸是这类药物的代表。它可以分解痰液中黏蛋白的二硫键,使黏蛋白分子裂解,从而降低痰液的黏稠度。乙酰半胱氨酸不仅可以口服,还可以雾化吸入。雾化吸入时,药物能直接作用于呼吸道,起效更快。不过,它可能会引起支气管痉挛等不良反应,尤其是哮喘患者在使用前需要咨询医生。羧甲司坦也是常用的黏液溶解剂,它能调节黏液的分泌,使低黏度的唾液黏蛋白分泌增加,高黏度的岩藻黏蛋白产生减少,从而降低痰液的黏滞性。羧甲司坦口服吸收良好,副作用相对较少,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引起的痰液黏稠、咳痰困难。
黏液调节剂主要作用于气管和支气管的黏液产生细胞,促使其分泌黏滞性低的分泌物,使痰液由黏稠变稀薄,易于咳出。溴己新是黏液调节剂的典型药物。它可以直接作用于支气管腺体,促使黏液分泌细胞的溶酶体释出,使痰液中的黏多糖纤维分化裂解,还能抑制黏液腺和杯状细胞中酸性糖蛋白的合成,从而使痰液的黏稠度降低。溴己新口服后1小时起效,作用可持续6 - 8小时。氨溴索是溴己新的活性代谢产物,它的祛痰作用更强,且副作用更小。氨溴索能增加呼吸道黏膜浆液腺的分泌,减少黏液腺分泌,从而降低痰液黏度,还具有促进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分泌、增加支气管纤毛运动等作用,能更好地促进痰液排出。
在使用化痰西药时,有许多注意事项需要牢记。首先,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用药,不要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不同的化痰药物有不同的适用人群和禁忌证,例如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等特殊人群在用药时需要特别谨慎。其次,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些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或者降低药效。例如,抗生素与某些化痰药合用时,可能会影响抗生素的疗效。此外,在用药期间要注意观察自身症状的变化,如果症状没有改善或者出现了新的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同时,要注意保持呼吸道湿润,多喝水,有助于痰液的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