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胃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急救手段,常用于清除胃内未被吸收的毒物或刺激物,以减少毒物的吸收。在进行洗胃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要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等,判断是否适合洗胃。对于意识清醒且合作的患者,可以向其解释洗胃的目的、方法和可能出现的不适,以取得患者的配合。同时,准备好洗胃所需的设备和药品,如洗胃机、洗胃液、胃管等。洗胃液的选择要根据毒物的性质来决定,常用的洗胃液有生理盐水、碳酸氢钠溶液、高锰酸钾溶液等。在准备过程中,要严格检查设备的性能和药品的质量,确保洗胃过程的安全和有效。
患者的体位对于洗胃的效果和安全性至关重要。一般来说,患者应取左侧卧位,头部稍低并偏向一侧,这样可以防止洗胃液流入气管引起窒息。在插入胃管时,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首先,测量胃管插入的长度,一般从患者的前额发际到剑突的距离,约为45 - 55cm。然后,润滑胃管前端,经口腔或鼻腔缓慢插入胃内。在插入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出现呛咳、呼吸困难等情况,应立即停止插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当胃管插入预定长度后,要确认胃管是否在胃内,可以通过抽取胃液、向胃管内注入空气听气过水声等方法来判断。确认胃管在胃内后,要妥善固定胃管,防止其脱出。
洗胃液的灌注和抽吸是洗胃的关键步骤。开始时,先向胃内注入适量的洗胃液,一般每次注入量为300 - 500ml。注入洗胃液时要注意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引起患者不适。注入洗胃液后,要让洗胃液在胃内停留一段时间,以便充分与胃内的毒物或刺激物混合。然后,利用洗胃机或注射器将胃内的液体抽出。抽吸时要注意负压不宜过大,以免损伤胃黏膜。反复进行灌注和抽吸,直到抽出的洗胃液澄清无味为止。在洗胃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洗胃液的出入量、颜色、性质等,以及患者的生命体征、面色、神志等变化。如果洗胃液出入量相差较大、抽出的洗胃液中有血性液体或患者出现腹痛、腹胀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洗胃,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洗胃后,患者需要进行精心的护理。首先,要保持胃管通畅,防止胃管堵塞或脱出。一般在洗胃后保留胃管一段时间,以便观察胃内情况和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状态、腹部症状等,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患者洗胃后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咽部不适等症状,要给予相应的对症处理。在饮食方面,洗胃后短期内应禁食,待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后,可逐渐给予流食、半流食,然后过渡到正常饮食。此外,还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安慰患者,减轻其紧张和恐惧情绪,促进患者的康复。
洗胃虽然是一种有效的急救措施,但也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严格遵守。对于腐蚀性毒物中毒的患者,一般不宜洗胃,以免引起胃穿孔。此外,患有食管静脉曲张、主动脉瘤、近期有上消化道出血等疾病的患者,也禁忌洗胃。在洗胃过程中,要严格掌握洗胃液的温度、浓度和用量,避免因洗胃液不当而引起不良反应。同时,要注意防止空气进入胃内,以免引起胃胀和呃逆。洗胃结束后,要及时清理洗胃设备和用物,进行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医护人员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洗胃的安全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