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领域,痈疽是一个常见的病症概念。它与人们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了解痈疽的含义对于认识自身健康状况有着重要意义。
痈疽是中医外科的病症名称。痈,是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一般来说,痈在发病过程中,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结块范围多在6 - 9厘米左右,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多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疽,分为有头疽和无头疽。有头疽是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焮热红肿胀痛,迅速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范围常超过9厘米,甚至大逾30厘米;无头疽是发生于骨与关节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的统称,其特点是漫肿色白,疼痛彻骨,难消、难溃、难敛,并能形成瘘管。
中医认为,痈疽的发生多与外感六淫邪毒、过食膏粱厚味、情志内伤等因素有关。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毒,邪毒侵入肌肤,气血凝滞,经络阻塞,就容易引发痈疽。过食辛辣、油腻、甘甜等食物,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湿热火毒内生,也会诱发病症。此外,长期的情志不畅,如忧郁、愤怒等,会使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也可能引发痈疽。
痈的临床表现较为典型,初期局部皮肤红、肿、热、痛,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化脓现象,破溃后流出黄白色脓液,随后逐渐愈合。疽的表现则有所不同,有头疽初期可见多个粟粒样脓头,皮肤焮红灼热,疼痛剧烈,之后脓头增多,溃烂范围扩大;无头疽初起多表现为局部漫肿疼痛,皮色不变,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关节活动受限等症状。
中医治疗痈疽主要采用内治法和外治法相结合。内治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病因,辨证论治,使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扶正托毒等中药方剂。外治法包括敷贴药物、切开排脓等。对于早期的痈疽,可使用金黄膏、玉露膏等外敷,以消肿止痛;当痈疽成脓后,需要及时切开排脓,促进病情好转。
预防痈疽要从日常生活做起。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上避免过食辛辣、油腻、甘甜等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皮肤损伤。同时,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