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可能对多发胃息肉感到陌生。其实,多发胃息肉指的是胃黏膜表面长出多个隆起状的病变。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相关知识。
多发胃息肉是指胃内出现两个或以上的息肉。这些息肉大小不一,小的可能只有几毫米,大的能达到几厘米。它们通常生长在胃的各个部位,像胃底、胃体、胃窦等。一般来说,患者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多是在做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
引发多发胃息肉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幽门螺杆菌感染,这种细菌会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导致胃黏膜反复发炎,从而增加息肉生长的几率。其次,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类药物,会使胃酸分泌减少,胃内环境改变,也可能促使息肉形成。另外,不良的饮食习惯,比如长期大量饮酒、爱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遗传因素等,都和多发胃息肉的发生有关。
多数情况下,多发胃息肉患者没有明显症状。但当息肉较大或数量较多时,可能会出现上腹部疼痛、饱胀感、恶心、呕吐等症状。有的患者还可能出现消化道出血,表现为黑便或呕血。比如,有一位患者经常感觉上腹部隐隐作痛,还伴有消化不良的症状,检查后发现是多发胃息肉导致的。
诊断多发胃息肉主要依靠胃镜检查。通过胃镜,医生能直接观察到胃内息肉的大小、数量、形态和位置,还可以取部分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确定息肉的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此外,上消化道钡餐造影也能发现较大的息肉,但对于较小的息肉,其诊断准确性不如胃镜。
对于较小且无症状的多发胃息肉,可定期复查胃镜,观察息肉的变化。如果息肉较大、有症状或病理检查发现有恶变倾向,通常需要在内镜下切除。预防多发胃息肉,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饮食均衡,避免食用过多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积极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同时,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