郄穴是人体经络上的重要穴位,对人体健康有着独特的作用。人体一共有十六个郄穴,分别归属于十二经脉及阴跷、阳跷、阴维、阳维四脉。这些郄穴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了解郄穴的具体位置,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当人体某条经络或脏腑出现急性病症时,相应的郄穴部位常常会出现压痛等异常反应。这就如同人体健康的“报警器”,通过郄穴的变化,我们可以初步判断身体可能存在的问题。
手三阴经包括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阴心经,它们各自的郄穴位置各有特点。手太阴肺经的郄穴是孔最,它位于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这个穴位对于肺部的急性病症,如咳嗽、气喘、咯血等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手厥阴心包经的郄穴是郄门,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处。郄门穴常用于治疗心悸、心痛等心系疾病。手少阴心经的郄穴是阴郄,位于前臂掌侧,当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腕横纹上0.5寸。阴郄穴对于盗汗、心痛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手三阳经包含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的郄穴是温溜,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腕横纹上5寸处。温溜穴可用于治疗急性肠鸣腹痛、头痛、面肿等病症。手少阳三焦经的郄穴是会宗,在前臂背侧,当腕背横纹上3寸,支沟尺侧,尺骨的桡侧缘。会宗穴对耳鸣、耳聋等耳部疾病有一定的调理作用。手太阳小肠经的郄穴是养老,在前臂背面尺侧,当尺骨小头近端桡侧凹陷中。养老穴可治疗目视不明、肩背肘臂酸痛等问题。
足三阴经有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的郄穴是地机,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地机穴常用于治疗腹痛、泄泻、水肿等脾胃相关疾病。足厥阴肝经的郄穴是中都,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中都穴对崩漏、疝气等病症有一定疗效。足少阴肾经的郄穴是水泉,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太溪直下1寸,跟骨结节的内侧凹陷处。水泉穴可调理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问题。
足三阳经包括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的郄穴是梁丘,屈膝,在大腿前面,当髂前上棘与髌底外侧端的连线上,髌底上2寸。梁丘穴对于急性胃痛有很好的止痛效果。足少阳胆经的郄穴是外丘,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缘,平阳交。外丘穴可治疗下肢痿痹、癫狂等病症。足太阳膀胱经的郄穴是金门,在足外侧部,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金门穴常用于治疗头痛、癫痫等。奇经八脉中的阴跷脉郄穴是交信,在小腿内侧,当太溪直上2寸,复溜前0.5寸,胫骨内侧缘的后方。阳跷脉郄穴是跗阳,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阴维脉郄穴是筑宾,在小腿内侧,当太溪与阴谷的连线上,太溪上5寸,腓肠肌肌腹的内下方。阳维脉郄穴是阳交,在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缘。这些郄穴在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治疗相关经络病症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