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意外伤害,了解骨折的三大特征,对于及时发现和处理骨折情况至关重要。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骨折的三大特征。
骨折后,骨折部位的形态通常会发生改变,出现畸形。这是因为骨折导致骨的连续性中断,骨折端发生移位所致。例如,一位年轻人在打篮球时不慎摔倒,手腕着地,随后手腕处明显变形,不似正常手腕的形态,呈现出一种弯曲或凸起。经医生诊断,这是典型的手腕骨折导致的畸形。畸形是骨折较为直观的特征之一,当发现身体某个部位形态异常时,很可能是发生了骨折。
在正常情况下,肢体的关节处才有正常的活动范围。而骨折后,在原本不应该活动的部位出现了异常活动。比如,小腿的骨干部位在正常状态下是不能弯曲活动的,但如果发生了骨折,在骨折处就可能出现不正常的弯曲或扭转。有一位老人在散步时不小心被绊倒,腿部受伤。在检查时,医生轻轻移动老人的腿部,发现受伤部位出现了异常的活动,这就高度提示了骨折的可能。异常活动是判断骨折的重要依据之一。
骨折后,骨折断端相互摩擦会产生骨擦音或骨擦感。当移动骨折部位时,能听到类似骨头摩擦的声音,或者用手触摸骨折处能感觉到骨头之间的摩擦震动。不过,在实际操作中,不建议随意去尝试感受骨擦音或骨擦感,因为这可能会加重骨折部位的损伤。曾有一个小孩在玩耍时胳膊受伤,家长在慌乱中试图活动孩子的胳膊,结果听到了轻微的骨擦音,后来确诊为胳膊骨折。虽然骨擦音或骨擦感是骨折的特征之一,但要谨慎对待。
及时发现骨折的这三大特征,能够让伤者得到及时的治疗。如果骨折后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骨折愈合不良、关节功能障碍等严重后果。例如,一些患者在骨折初期没有重视,延误了治疗时间,最后留下了后遗症,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当怀疑发生骨折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尽量保持受伤部位的稳定。可以使用木板、树枝等简单物品进行临时固定,然后尽快送往医院进行详细检查和治疗。在搬运伤者时,要注意避免骨折部位的二次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