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关注自己和他人的体温,那人体正常体温到底是多少度呢?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
长久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人体正常体温是37℃。这一标准源于19世纪中叶德国医生卡尔·温德利希的研究,他测量了约2.5万人的体温,得出了这个平均值。在相当长的时间里,37℃成为了判断人体是否发热的重要参考。比如,我们去药店买药,说明书上提及的发热标准往往就和37℃相关。
人体不同部位测量出的体温有所差异。口腔温度的正常范围一般在36.3℃ - 37.2℃。测量时需将体温计放在舌下,紧闭口腔,5分钟后读取数值。腋窝温度相对较低,正常范围是36℃ - 37℃,测量时要把体温计的水银端放在腋窝深处,夹紧上臂,10分钟后读数。直肠温度通常比口腔温度高0.3℃ - 0.5℃,正常范围在36.5℃ - 37.7℃,不过这种测量方式多用于婴幼儿。
体温并非恒定不变,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年龄就是一个重要因素,婴幼儿体温略高于成年人,因为他们的新陈代谢较为旺盛。一天之中,清晨体温相对较低,午后则会有所升高,波动幅度一般不超过1℃。此外,运动、进食、情绪激动等也会使体温暂时升高。比如,剧烈运动后体温可能会上升到37.5℃左右,但经过一段时间休息后会恢复正常。
当体温超出正常范围时,就可能意味着身体出现了问题。低热是指体温在37.3℃ - 38℃之间,中度发热为38.1℃ - 39℃,高热是39.1℃ - 41℃,超高热则在41℃以上。如果体温持续异常,就需要及时就医。例如,小明感冒后体温一直维持在38.5℃,还伴有咳嗽、头痛等症状,家长赶紧带他去了医院。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人类的正常体温似乎在逐渐降低。一些大规模的调查发现,现在人们的平均体温可能比19世纪时低了约0.3℃。这可能与生活环境的改善、医疗水平的提高等因素有关。不过,目前对于新的正常体温标准还没有达成完全一致的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