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功能分级是评估心脏功能状态的重要方式,有助于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有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Killip分级、Forrester分级、6分钟步行试验分级以及根据心脏超声指标分级等。这些分级方式从不同角度对心功能进行评估,为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参考。
这是最常用的心功能分级方法,主要根据患者的活动能力和症状来划分。Ⅰ级:患者有心脏病,但日常活动量不受限制,一般活动不引起乏力、呼吸困难等心衰症状。比如一位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平时可以正常上下班,进行买菜、做饭等日常活动,没有明显的不适感觉。Ⅱ级: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一般体力活动下可出现心衰症状。像患者在步行较长距离或者爬几层楼梯后,就会感到气喘、心慌。Ⅲ级: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小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引起上述症状。这类患者可能稍微走动几步,就会出现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生活自理能力受到一定影响。Ⅳ级: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出现心衰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患者基本只能卧床休息,轻微的翻身、坐起等动作都会使症状加重。
主要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评估。Ⅰ级:无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与体征。肺部无啰音,心脏听诊也无异常。这意味着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功能暂时还没有受到明显的影响,心脏还能够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Ⅱ级:有左心衰竭,肺部啰音<50%肺野。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听诊可闻及肺部湿啰音。此时左心室的收缩功能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导致肺循环淤血。Ⅲ级:有严重的心力衰竭,肺部啰音>50%肺野。患者会有严重的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症状,需要高流量吸氧等治疗来缓解症状。这表明左心室功能严重受损,肺淤血非常严重。Ⅳ级:心源性休克,有不同程度或阶段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患者会出现血压下降、尿量减少、意识模糊等休克表现,病情十分危急,需要立即进行抢救治疗。
它是根据血流动力学指标,如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和心脏指数(CI)来进行分级。Ⅰ级:PCWP≤18mmHg,CI≥2.2L/(min·m²),无肺淤血和周围灌注不足。患者的心脏功能相对较好,能够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和组织灌注。Ⅱ级:PCWP>18mmHg,CI≥2.2L/(min·m²),有肺淤血。此时患者的肺部已经出现淤血,可能会有咳嗽、咳痰等症状,但心脏的排血功能还能够满足身体的基本需求。Ⅲ级:PCWP≤18mmHg,CI<2.2L/(min·m²),有周围灌注不足。患者会出现皮肤苍白、尿量减少等周围组织灌注不足的表现,提示心脏的泵血功能下降。Ⅳ级:PCWP>18mmHg,CI<2.2L/(min·m²),有肺淤血和周围灌注不足。这是最严重的情况,患者既存在肺淤血,又有周围组织灌注不足,病情非常危急,需要积极的治疗措施来改善心脏功能和组织灌注。
让患者在平坦的地面上尽可能快地行走6分钟,测量其步行的距离。根据步行距离来评估心功能。轻度心功能不全:步行距离>450米。这类患者的心脏功能虽然有一定的损害,但还能够进行相对较多的活动,日常生活受影响较小。中度心功能不全:步行距离在150 - 450米之间。患者的活动能力明显受限,可能在进行一些日常活动时会感到吃力。重度心功能不全:步行距离<150米。患者的心脏功能极差,基本只能进行少量的活动,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6分钟步行试验简单易行,能够直观地反映患者的运动耐力和心功能状态。
心脏超声可以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来评估心功能。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LVEF≥50%。这类患者虽然左心室的射血功能正常,但可能存在舒张功能障碍,导致心脏在舒张期不能充分充盈,引起心力衰竭的症状。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HFmrEF):LVEF在40% - 49%之间。此时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功能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心脏的泵血能力受到影响。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FrEF):LVEF<40%。这是心功能较差的表现,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严重受损,会出现明显的心力衰竭症状,如呼吸困难、水肿等。通过心脏超声指标分级,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变化,为治疗提供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