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障碍是一种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常见精神障碍。在躁狂发作时,患者会出现情感高涨、思维奔逸和意志行为增强等症状。情感高涨表现为患者自觉心情特别好,整天兴高采烈,自我感觉良好,如觉得自己能力超群、无所不能。思维奔逸则体现在患者的联想速度明显加快,说话滔滔不绝,话题跳跃。意志行为增强表现为患者活动增多,精力旺盛,爱管闲事,整天忙忙碌碌,但做事往往有始无终。而抑郁发作时,患者会陷入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的状态。情绪低落表现为整日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对以往感兴趣的事物都失去了兴趣。思维迟缓让患者感觉脑子像生了锈一样,反应迟钝,思考问题困难。意志活动减退则使患者变得懒惰,不愿出门,不愿与人交往,严重时甚至会出现自杀观念和行为。
双相障碍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从遗传因素来看,研究表明,双相障碍具有较高的遗传度。如果家族中有双相障碍患者,其亲属患双相障碍的风险会明显增加。遗传因素可能通过影响大脑的神经生物学结构和功能,使个体更容易患上双相障碍。神经生物学因素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如5 - 羟色胺、多巴胺等的功能失调与双相障碍的发病密切相关。这些神经递质在调节情绪、认知和行为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当它们的水平或功能出现异常时,就可能导致双相障碍的发生。此外,心理社会因素也不可忽视。长期的压力、重大的生活事件如亲人离世、失业、婚姻破裂等,都可能成为双相障碍的诱发因素。这些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导致情绪波动,增加发病的风险。
双相障碍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评估和相关检查。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症状的发作时间、频率、严重程度、发作形式等。了解患者既往是否有躁狂或抑郁发作的经历,以及发作时的具体表现。同时,医生还会询问患者的家族病史,看是否有双相障碍或其他精神疾病的家族遗传史。精神检查也是诊断的重要环节。医生会通过与患者交谈,观察患者的言语、行为、情绪等方面的表现,评估患者的精神状态。此外,还可能会借助一些心理测评工具,如躁狂量表、抑郁量表等,来辅助判断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在必要时,医生还会安排一些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血液检查、脑电图、脑部磁共振成像等,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躯体疾病。
双相障碍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药物治疗是基础,常用的药物有心境稳定剂如碳酸锂、丙戊酸盐等,它们可以稳定患者的情绪,预防躁狂和抑郁的发作。抗精神病药物也可用于控制躁狂发作时的症状,如幻觉、妄想等。抗抑郁药物则在抑郁发作时使用,但需要谨慎使用,以免诱发躁狂发作。心理治疗对于双相障碍的治疗也非常重要。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患者认识和改变不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提高应对压力和情绪的能力。支持性心理治疗则为患者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物理治疗如电休克治疗(ECT)和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等,在一些严重的双相障碍患者中也有一定的疗效。电休克治疗可以快速缓解严重的抑郁发作或躁狂发作症状,而重复经颅磁刺激则通过磁场刺激大脑神经细胞,调节神经递质的功能。
双相障碍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在生活作息方面,患者要保持规律的生活,保证充足的睡眠。睡眠不足可能会诱发躁狂或抑郁发作,因此每天应尽量保证7 - 8小时的睡眠时间。合理的饮食也很重要,患者应避免食用过多的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如咖啡、浓茶等,多吃富含营养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运动对于双相障碍患者也有很大的益处。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改善情绪状态。患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等。此外,患者还需要定期复诊,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服药,不要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同时,患者的家属也应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和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监督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