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穿刺是一种常用的诊断技术,用于获取骨髓样本,以帮助医生诊断血液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等。在进行骨髓穿刺前,患者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医生会详细向患者解释操作的目的、过程、可能出现的风险等,以消除患者的顾虑。患者要签署知情同意书,表明已经了解相关信息并同意进行操作。患者还需要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等,以评估身体状况是否适合进行骨髓穿刺。此外,患者应去除穿刺部位的饰品、衣物等,保持穿刺部位清洁。
骨髓穿刺的部位有多个选择,常见的包括髂前上棘、髂后上棘、胸骨等。髂前上棘是最常用的穿刺部位之一,它位于髂嵴的前端,此处骨面较平,易于固定,操作相对安全,且距离重要脏器较远,能减少损伤的风险。髂后上棘位于骶骨两侧,此处骨髓含量丰富,穿刺成功率较高,而且患者在穿刺时的不适感相对较轻。胸骨的骨髓造血功能活跃,但由于其后方有重要的大血管和心脏,穿刺时需要特别谨慎,一般在其他部位穿刺失败或特殊情况下才会选择。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病情、身体状况等,综合考虑后选择最合适的穿刺部位。
确定穿刺部位后,严格的消毒是防止感染的关键步骤。医生会用碘伏等消毒剂对穿刺部位进行严格的消毒,消毒范围一般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约15 - 20厘米。消毒后,会铺上无菌巾,以保证操作区域的无菌环境。接下来进行局部麻醉,常用的麻醉药物是利多卡因。医生会先在皮肤表面注射一小部分麻醉药,形成皮丘,然后再逐层深入注射,直至骨膜。麻醉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感觉到轻微的刺痛,但随着麻醉药的起效,疼痛会逐渐减轻。良好的麻醉效果可以确保穿刺过程中患者的舒适度,减少患者的痛苦。
在消毒和麻醉完成后,医生会使用骨髓穿刺针进行穿刺。首先,将穿刺针的固定器固定在适当的长度,一般根据患者的胖瘦和穿刺部位来调整。然后,医生会以右手持针,垂直或与骨面呈一定角度刺入皮肤,缓慢旋转进针,当感觉到阻力突然消失,且穿刺针固定在骨内时,表明穿刺针已经进入骨髓腔。此时,拔出针芯,接上干燥的注射器,抽取骨髓液。抽取的骨髓液量一般为0.1 - 0.2毫升,用于涂片检查;如果需要进行骨髓培养等其他检查,还需要抽取更多的骨髓液。在抽取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感觉到轻微的酸胀感,但一般可以忍受。
穿刺结束后,医生会拔出穿刺针,用无菌纱布按压穿刺部位数分钟,直至止血。然后,用胶布固定纱布。患者需要卧床休息一段时间,一般建议休息1 - 2小时,避免剧烈活动,防止穿刺部位出血。穿刺部位要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沾水,防止感染。在术后的几天内,患者要密切观察穿刺部位的情况,如有无红肿、渗血、疼痛加剧等异常情况。如果出现这些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此外,患者还需要按照医生的嘱咐进行后续的检查和治疗,以明确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