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通俗来讲,就是骨头的连续性遭到破坏。人体的骨骼如同房屋的框架,起到支撑身体、保护内脏和进行运动等重要作用。当骨骼受到的外力超过其承受能力时,就会发生骨折。这种外力可能来自直接的撞击,比如车祸、高处坠落时身体与地面或其他物体猛烈碰撞;也可能是间接的暴力,像摔倒时手掌撑地,力量传导至手臂导致手臂骨折。骨折后,身体会出现一系列明显的反应,影响正常的生活和活动。
骨折有着多种不同的类型。从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来分,可分为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闭合性骨折时,骨折处皮肤或黏膜完整,骨折端不与外界相通,相对来说感染的风险较低。而开放性骨折则是骨折处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端与外界相通,容易受到外界细菌的污染,引发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按照骨折的程度和形态,又有不完全骨折和完全骨折之分。不完全骨折是指骨的连续性部分中断,比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等,多见于儿童。完全骨折则是骨的连续性完全中断,像横行骨折、斜行骨折、螺旋骨折等,不同的骨折形态治疗方法和恢复时间也有所不同。
骨折发生后会有一些典型的症状。疼痛是最常见的,骨折部位会出现剧烈的疼痛,尤其是在移动受伤部位或按压时,疼痛会加剧。肿胀也是明显的表现,由于骨折处出血以及周围组织损伤,会导致局部肿胀。受伤部位还会出现功能障碍,比如原本可以正常活动的关节,骨折后无法正常屈伸或负重。此外,有些骨折还可能出现畸形,骨折端移位会使肢体的外形发生改变,与正常的形态不同。如果骨折损伤了周围的神经、血管,还可能出现相应的症状,如肢体麻木、皮肤苍白、脉搏减弱等。
对于骨折的诊断,医生通常会综合多方面的信息。首先是详细询问患者受伤的经过,了解受伤时的情况,如外力的大小、方向等。然后进行体格检查,仔细检查受伤部位,查看是否有压痛、肿胀、畸形等表现,还会检查肢体的活动情况和感觉功能。影像学检查是诊断骨折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X线检查,它可以清晰地显示骨折的部位、类型和移位情况。对于一些复杂的骨折,还可能需要进行CT检查或MRI检查,CT能提供更详细的骨折细节,MRI则有助于发现软组织损伤和骨髓损伤等情况。
骨折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适用于一些骨折移位不明显、稳定性较好的情况,通常采用手法复位,然后用石膏或夹板进行固定,让骨折在正确的位置上逐渐愈合。在固定期间,患者需要注意休息,避免受伤部位受力。手术治疗则用于骨折移位明显、手法复位困难或不稳定的骨折,通过手术切开复位,并用钢板、钢钉等内固定物将骨折端固定在一起。骨折后的康复也非常关键,在康复早期,主要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防止肌肉萎缩。随着骨折的愈合,逐渐增加关节的活动度和肢体的负重练习,促进功能恢复。康复过程中要遵循医生的指导,循序渐进地进行锻炼,以达到最佳的恢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