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D皮试,即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皮内试验,是一种用于检测机体是否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常用方法。它通过向皮内注射PPD物质,观察注射部位皮肤的反应来判断结果。这一试验基于人体免疫系统对结核分枝杆菌抗原的免疫反应原理。当人体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免疫系统会产生相应的致敏淋巴细胞。再次接触结核菌素时,致敏淋巴细胞会释放淋巴因子,导致局部出现炎症反应,表现为皮肤红肿、硬结等。
PPD皮试的操作过程相对规范和严谨。首先,医护人员会对患者的注射部位进行严格消毒,通常选择前臂掌侧中下1/3交界处。然后,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适量的PPD试剂,以皮内注射的方式将试剂准确注入皮肤。注射后,注射部位会形成一个直径约6 - 10mm的皮丘。整个操作过程要求无菌操作,以避免感染。注射后,患者需要在原地休息片刻,观察有无不适反应。同时,要注意保持注射部位清洁干燥,避免搔抓和摩擦,以免影响结果的判断。
PPD皮试结果的判断主要依据注射部位皮肤硬结的直径大小。一般在注射后48 - 72小时进行观察。如果硬结直径小于5mm,则为阴性反应,通常表示机体可能未感染结核分枝杆菌,但也可能处于感染早期,机体尚未产生免疫反应。硬结直径在5 - 9mm为弱阳性反应,提示可能曾经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接种过卡介苗。硬结直径在10 - 19mm为阳性反应,表明机体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正在感染结核。而硬结直径大于等于20mm,或虽小于20mm但局部出现水疱、坏死等情况,则为强阳性反应,高度提示可能存在活动性结核。不过,结果的判断还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以及其他相关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PPD皮试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为结核病的诊断提供重要线索。对于疑似结核病的患者,PPD皮试结果有助于初步判断是否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在结核病的筛查中,如学校、养老院等人群密集场所的大规模筛查,PPD皮试可以快速、简便地筛选出可能感染结核的人群,以便进一步检查和诊断。此外,对于卡介苗接种效果的评估也有一定作用。如果接种卡介苗后PPD皮试呈阳性,说明接种可能成功,机体产生了一定的免疫反应。
在进行PPD皮试时,有许多注意事项需要患者和医护人员共同关注。患者在皮试前应告知医护人员自己的过敏史、疾病史等情况,特别是是否有严重的过敏反应。如果患者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可能影响免疫功能的药物,也需要提前说明。皮试后,要按照医护人员的嘱咐按时返回医院观察结果。在等待观察结果的期间,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饮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果注射部位出现严重的红肿、疼痛、瘙痒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同时,医护人员在操作过程中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确保皮试的安全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