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水音和液波震颤都是医学体格检查中用于判断身体状况的重要体征,但它们在产生机制上有着明显的区别。振水音主要是由于胃内液体与气体相互撞击而产生的声音。当胃内存在较多液体和气体时,随着身体的晃动,液体和气体之间的碰撞就会发出类似水震荡的声音。例如,在大量饮水后短时间内,或者胃部排空功能出现障碍时,就容易出现振水音。而液波震颤则是因为腹腔内有大量游离液体,当冲击一侧腹壁时,液体的波动会传导至对侧腹壁,从而被检查者感知到。常见于肝硬化腹水、结核性腹膜炎等疾病导致的腹腔积液情况。
检查振水音时,患者一般需要仰卧位,检查者将听诊器体件置于上腹部,然后用冲击触诊法振动胃部,此时就能听到气、液撞击的声音,即振水音。这种检查相对较为简单直接,重点在于通过听诊器捕捉特定的声音。而检查液波震颤时,患者同样需仰卧,检查者一手掌贴于患者一侧腹壁,另一手手指并拢屈曲,用指端叩击对侧腹壁。为防止腹壁本身的震动传至对侧,可让另一人将手掌尺侧缘压于脐部腹中线上。若有大量液体存在,贴于腹壁的手掌会有被液体冲击的感觉,也就是液波震颤。该检查更侧重于触觉感受,操作过程相对复杂一些。
振水音的出现具有多种临床意义。在清晨空腹或餐后6 - 8小时以上仍能听到振水音,提示胃排空障碍,如幽门梗阻或胃扩张等疾病。因为正常情况下,经过一定时间,胃内食物应基本排空。而液波震颤主要提示腹腔内有大量积液。当腹腔内游离液体量超过3000 - 4000ml时,液波震颤才能被检查出来。这意味着一旦检测到液波震颤,往往表示病情较为严重,需要进一步详细检查以明确病因,如判断是肝脏疾病、肾脏疾病还是其他原因导致的腹水。
对于振水音阳性结果的判断,主要依据声音的特征和出现的时间。如果在特定时间(如空腹或长时间未进食后)听到清晰的类似水震荡的声音,且声音较为明显、持续,就可判断为振水音阳性。而液波震颤阳性的判断则依赖于检查者能否清晰感觉到液体的波动传导。当冲击一侧腹壁时,贴于另一侧腹壁的手掌能明显感觉到有液体冲击的波动感,并且这种感觉较为强烈、稳定,即可判定为液波震颤阳性。不过,肥胖患者由于腹壁脂肪较厚,可能会影响液波震颤的检测结果,需要更加仔细地判断。
振水音常见于一些胃部疾病。除了前面提到的幽门梗阻和胃扩张外,还可能与胃轻瘫等疾病有关。胃轻瘫患者的胃动力不足,导致胃排空延迟,从而容易出现振水音。而液波震颤主要与腹腔内的病变相关。肝硬化是导致液波震颤常见的原因之一,由于肝脏功能受损,门静脉高压等因素导致腹腔内液体增多。此外,恶性肿瘤腹腔转移、心力衰竭等疾病也可能引起腹腔积液,进而出现液波震颤。了解这些关联有助于医生根据体征快速定位可能的疾病,为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