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绀,也被称为发绀,通常表现为皮肤和黏膜呈现青紫色改变。这种现象在皮肤较薄、色素较少且毛细血管丰富的部位,如口唇、鼻尖、指(趾)甲床等更为明显。紫绀的出现往往提示着身体内部可能存在某些异常状况,它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体征。当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或出现异常血红蛋白衍生物时,就会导致皮肤和黏膜颜色的改变,从而出现紫绀。
紫绀主要分为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导致的中心性紫绀、周围性紫绀和混合性紫绀。中心性紫绀是由于心肺疾病导致氧合不足引起,其特点是全身性、除四肢及颜面外,也累及躯干和黏膜的皮肤,但受累部位的皮肤是温暖的。周围性紫绀常由周围循环血流障碍所致,表现为肢体末梢与下垂部位发绀,如肢端、耳垂、鼻尖等,这些部位的皮肤是冷的,若给予按摩或加温,使皮肤转暖,紫绀可消退。混合性紫绀则兼具中心性和周围性紫绀的特点。
多种因素可引发紫绀。呼吸系统疾病是常见原因之一,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肺栓塞等,这些疾病会影响肺部的气体交换功能,导致氧分压降低,还原血红蛋白增多。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会使血液循环出现异常,导致组织缺氧。此外,一些中毒情况,如亚硝酸盐中毒,会使血红蛋白结构改变,形成高铁血红蛋白,从而出现紫绀。还有环境因素,在寒冷环境中,由于外周血管收缩,也可能出现短暂的紫绀。
对于紫绀的诊断,医生通常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观察紫绀的分布部位、程度等。同时,会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是否有基础疾病、近期用药情况等。实验室检查也是重要的诊断手段,如血常规、血气分析、高铁血红蛋白测定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判断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和氧合情况。影像学检查,如胸部X线、CT、心脏超声等,有助于发现心肺等器官的病变。
治疗紫绀需要针对其病因进行。如果是由呼吸系统疾病引起,可能需要进行吸氧、抗感染、改善通气等治疗。对于心血管疾病导致的紫绀,可能需要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对于中毒引起的紫绀,需要及时解毒。在预防方面,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有助于维持心肺功能。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定期复查。在寒冷环境中,要注意保暖,避免长时间暴露在低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