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CVD在医学上指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它是一组涉及动脉血管病变的疾病统称,主要病理特征是动脉血管壁上形成粥样硬化斑块。这些斑块由脂质、胆固醇、钙等物质沉积而成,就像水管内壁的水垢一样,会逐渐使血管腔变窄,影响血液的正常流动。常见的ASCVD疾病包括冠心病、脑卒中和外周动脉疾病等。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如血脂异常、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这些危险因素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发炎症反应,进而促使脂质等物质在血管壁沉积,最终形成斑块。
ASCVD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首先,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起始环节。当血管内皮细胞受到各种危险因素的刺激时,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会受到破坏,导致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使得血液中的脂质更容易进入血管内膜下。接着,单核细胞会迁移到内膜下并转化为巨噬细胞,吞噬脂质后形成泡沫细胞。随着泡沫细胞的不断增多和聚集,就会形成脂质条纹,这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病变。随着病情的进展,脂质条纹会进一步发展为纤维斑块,纤维斑块表面有一层纤维帽,内部含有脂质和坏死物质。当纤维帽破裂时,斑块内的物质会暴露在血液中,引发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导致血管急性阻塞,从而引发急性心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和脑梗死。
ASCVD的危险因素可分为不可改变和可改变两类。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和遗传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逐渐增加;男性患ASCVD的风险一般高于女性;有家族性高脂血症、冠心病等遗传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也相对较高。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则包括生活方式和疾病因素。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过量饮酒、缺乏运动、不健康的饮食(高盐、高脂、高糖饮食)等,都会增加ASCVD的发病风险。疾病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会对血管壁造成损害,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高血压会使血管壁承受更大的压力,容易导致内皮细胞损伤;糖尿病患者体内的高血糖状态会影响血管内皮细胞的代谢和功能;高脂血症则会使血液中的脂质含量升高,增加脂质在血管壁沉积的机会。
ASCVD的临床表现因病变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如果病变发生在冠状动脉,患者可能会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症状。心绞痛通常表现为发作性胸痛,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等部位,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一般持续3 - 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心肌梗死则是一种更为严重的情况,疼痛程度更剧烈,持续时间更长,可伴有大汗、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甚至猝死。当病变累及脑血管时,患者可能会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头晕、眩晕、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等症状,一般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可自行缓解,但容易反复发作。脑梗死则会导致永久性的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失语、感觉障碍等。在外周动脉疾病方面,患者可能会出现下肢间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休息后可缓解,继续行走又会出现。
对于ASCVD的防治,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是基础,建议患者戒烟限酒,减少烟草和酒精对血管的损害;合理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体重指数。药物治疗方面,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需要使用降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来降低血脂水平,稳定斑块;降压药物来控制血压;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来预防血栓形成。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还需要进行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如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冠状动脉搭桥术等。通过综合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降低ASCVD的发病风险,改善患者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