疳积是一种中医病症,多见于小儿群体。从中医角度来看,它主要是由于喂养不当,或多种疾病的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而形成的一种慢性病症。通俗来讲,疳积就像是孩子的脾胃“累坏了”,无法正常地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孩子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形体消瘦、毛发干枯等症状。在古代,由于生活条件和医疗水平有限,疳积是较为常见的儿科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虽然其发病率有所下降,但仍时有发生。
疳积的成因主要分为喂养不当和疾病影响两方面。在喂养方面,过度喂养是常见原因之一。现代家庭对孩子的饮食往往比较重视,家长可能会让孩子摄入过多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超出了脾胃的消化能力,久而久之就会损伤脾胃功能。另外,不规律的饮食习惯,如不定时进餐、挑食、偏食等,也会影响脾胃的正常运化。从疾病影响来看,慢性腹泻、痢疾、寄生虫病等疾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会导致脾胃受损,气血亏虚,从而引发疳积。例如,孩子感染肠道寄生虫后,寄生虫会争夺孩子体内的营养,影响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长期下来就可能形成疳积。
疳积的症状表现较为多样。初期,孩子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痛等消化系统症状。孩子吃饭时总是不积极,吃一点就饱了,或者经常说肚子不舒服。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形体消瘦的情况,体重增长缓慢甚至下降,皮下脂肪减少,肌肉松弛。孩子的面色也会变得萎黄,没有光泽。同时,还可能伴有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的症状,晚上睡觉不踏实,容易哭闹。此外,头发也会变得干枯、稀疏、易折断,指甲脆薄、易裂。有些孩子还会出现异食癖,喜欢吃一些非食物的东西,如泥土、纸片等。
中医诊断疳积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法。望诊时,医生会观察孩子的面色、形体、毛发、口唇等情况。比如,面色萎黄、形体消瘦、毛发干枯等都是疳积的表现。闻诊主要是听孩子的声音和呼吸,判断是否有异常。问诊则是询问家长孩子的饮食、睡眠、大便等情况,了解喂养方式和疾病史。切诊包括脉诊和按诊,医生通过触摸孩子的脉搏和腹部,判断脾胃的功能状态。西医诊断疳积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微量元素检测、大便常规等,以排除其他疾病的可能,并了解孩子的营养状况。
预防疳积要从合理喂养和增强体质两方面入手。在喂养方面,要遵循定时、定量、定质的原则,保证孩子摄入均衡的营养。避免过度喂养和挑食、偏食习惯的形成。同时,要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增强孩子的体质也很重要,适当的户外活动可以促进孩子的新陈代谢,增强脾胃的功能。对于已经患有疳积的孩子,治疗方法主要有中医和西医两种。中医治疗以调理脾胃为主,常用的方法有中药调理、推拿按摩、针灸等。中药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开具合适的药方。推拿按摩可以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脾胃的功能。西医治疗主要是补充营养物质,如维生素、微量元素等,以改善孩子的营养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