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槽症是拔牙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拔牙创口剧烈疼痛,疼痛可向耳颞部、下颌区或头顶部放射。很多患者关心干槽症能否自愈。从病理角度来看,干槽症是由于拔牙创口内的血凝块脱落、溶解,导致牙槽骨直接暴露于口腔环境中,受到细菌感染和外界刺激而引发的炎症。一般情况下,人体自身有一定的修复和防御能力,但干槽症的自愈情况较为复杂,不能一概而论。
干槽症通常在拔牙后2 - 3天出现,患者会感到拔牙创口处有持续性的剧烈疼痛,这种疼痛往往难以忍受,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进食。同时,拔牙创口周围的牙龈可能会出现红肿,口腔内还会有明显的异味。由于疼痛和炎症的存在,患者可能会出现张口受限、低热等全身症状。如果不及时治疗,炎症可能会进一步扩散,导致颌面部间隙感染等更严重的并发症,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痛苦和健康风险。
对于症状较轻的干槽症患者,在保持口腔清洁、避免刺激拔牙创口的情况下,人体的免疫系统可能会逐渐发挥作用,控制炎症,促进创口的愈合。例如,患者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正确刷牙、使用漱口水,减少食物残渣在口腔内的残留,降低细菌感染的几率。然而,这种自愈的情况相对较少。因为干槽症一旦发生,牙槽骨暴露后,细菌容易大量滋生,炎症反应较为强烈,仅靠自身的修复能力很难在短时间内完全消除炎症和促进创口愈合。
等待干槽症自愈存在诸多风险。首先,干槽症带来的剧烈疼痛会持续很长时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使患者无法正常休息和进食,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其次,随着时间的推移,炎症可能会加重,引发更严重的感染,治疗难度也会相应增加。而且,长时间的炎症刺激可能会导致牙槽骨吸收,影响后期的镶牙等修复治疗。因此,当出现干槽症的症状时,不建议患者盲目等待自愈,而应及时就医。
一旦确诊为干槽症,医生通常会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首先会对拔牙创口进行彻底的清创,用生理盐水和双氧水反复冲洗创口,去除腐败坏死的组织,然后在创口内放置碘仿纱条等药物,起到消炎、止痛、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的作用。同时,患者需要遵医嘱服用抗生素来控制感染。在治疗期间,患者要注意口腔卫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诊,观察创口的愈合情况。通过规范的治疗,干槽症一般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