痈疽是中医范畴内的一类外科病症,在传统医学典籍中多有记载。它主要涉及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化脓性感染,与现代医学中的一些皮肤感染性疾病有相似之处。痈疽在发病过程中,往往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不仅影响皮肤外观,还可能引发全身性的症状,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威胁。
痈疽的症状表现较为复杂且具有阶段性。初期,局部皮肤会出现红肿热痛的现象,肿块边界相对清晰,质地较硬,患者可能会感到轻微的瘙痒或刺痛。随着病情的发展,红肿范围逐渐扩大,疼痛加剧,肿块中心会出现化脓的迹象,表现为白色或黄色的脓头。当脓头破溃后,会流出大量的脓液,此时疼痛会有所缓解。在痈疽发展过程中,患者还可能伴有发热、寒战、乏力等全身性症状,这是由于身体对感染的免疫反应所致。严重的痈疽还可能导致周围组织的坏死,影响肢体的正常功能。
中医认为,痈疽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外感因素方面,风、寒、暑、湿、燥、火等邪气侵袭人体,若人体正气不足,不能抵御外邪,就容易引发痈疽。例如,夏季气候炎热潮湿,人体容易感受暑湿之邪,湿热蕴结于肌肤,就可能导致痈疽的发生。内伤因素主要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伤过度等有关。长期过食辛辣、油腻、甜食等食物,会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湿热内生,蕴结于肌肤而发病。情志不畅,如长期抑郁、焦虑等,会导致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火热之邪循经上炎或下注,也可能引发痈疽。此外,过度劳累、房劳过度等导致身体正气亏虚,也容易使外邪乘虚而入。
中医诊断痈疽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诊合参。望诊时,医生会观察痈疽的部位、大小、形态、颜色、脓头等情况,判断病情的轻重和发展阶段。闻诊主要是听患者的声音、呼吸等,了解患者的整体状况。问诊则是询问患者的症状表现、发病时间、既往病史、饮食、睡眠等情况,以全面了解病情。切诊主要是通过按触痈疽的肿块,感受其硬度、温度、有无波动感等,还会切脉,了解患者的气血盛衰和脏腑功能。现代医学诊断痈疽,除了根据临床表现外,还会结合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以了解感染的程度,必要时还会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为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提供依据。
痈疽的治疗方法包括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中医治疗以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托毒排脓为主要原则。初期以消散为主,可采用中药内服和外敷的方法。内服中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辨证论治,常用的方剂有仙方活命饮、五味消毒饮等。外敷药物可选用金黄散、玉露散等,以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成脓期则以托毒排脓为主,可选用透脓散等方剂。溃后期以扶正祛邪为主,促进伤口的愈合。西医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对于已经形成脓肿的痈疽,会进行切开引流手术,以排出脓液,促进伤口愈合。预防痈疽,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卫生,避免皮肤损伤。合理饮食,避免过食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保持脾胃功能正常。调节情志,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