咯血与呕血是两种不同的症状表现,在临床上准确区分它们至关重要,因为这关系到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方向。咯血通常是指喉部以下的呼吸器官出血,经咳嗽动作从口腔排出;而呕血则是上消化道出血,经口腔呕出。
咯血的病因主要与呼吸系统疾病相关。常见的有肺结核,结核杆菌侵袭肺部组织,破坏血管,导致出血;支气管扩张症,由于支气管壁的肌肉和弹性组织被破坏,引起支气管变形及持久扩张,容易引发血管破裂出血;肺癌也是咯血的重要病因之一,肿瘤组织侵犯周围血管,造成血管损伤出血。此外,一些心血管疾病如二尖瓣狭窄,可导致肺淤血,引起咯血。而呕血的病因多与消化系统疾病有关。胃溃疡是常见原因,胃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形成溃疡,当溃疡侵蚀到血管时就会引起出血;十二指肠溃疡也会导致呕血,其发病机制与胃溃疡相似;肝硬化患者由于门静脉高压,可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引起大量呕血。
咯血一般是通过咳嗽动作排出,患者通常先有喉部发痒、咳嗽等先兆症状,然后咳出鲜红色血液,有时可伴有痰液。在咯血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感到胸部不适或疼痛,咳嗽的力度和频率会影响出血的速度和量。例如,剧烈咳嗽可能导致出血量增加。呕血则是通过呕吐排出,患者常有恶心、上腹部不适等感觉,随后呕出暗红色或咖啡色血液,有时还会伴有食物残渣。这是因为血液在胃内停留一段时间后,经过胃酸的作用,颜色会发生改变。呕吐的力量较大,呕血的量也可能较多,严重时可呈喷射状。
咯血的血液颜色鲜红,这是因为血液直接来自肺部血管,未经胃酸等消化液的作用。血液中可混有泡沫和痰液,这是由于咯血过程中与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混合所致。例如,肺结核患者咯血时,血液常与白色或黄色的痰液混合。呕血的血液颜色则多为暗红色或咖啡色,这是因为血液在胃内与胃酸接触,血红蛋白被分解,形成了正铁血红蛋白,从而使血液颜色改变。如果出血速度较快,出血量较大,血液也可能呈鲜红色,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呕血的血液中还可能伴有食物残渣,这是因为呕血时胃内的食物也会一起被呕出。
咯血患者常伴有咳嗽、咳痰、发热、胸痛等症状。如肺结核患者除咯血外,还会有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支气管扩张患者可能有反复咳嗽、咳大量脓痰的病史。咯血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尤其是当出血量较大时,可引起肺部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呕血患者则常伴有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黑便等症状。胃溃疡患者的上腹部疼痛多在进食后加重,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疼痛则多在空腹时发作。呕血后,由于血液在肠道内被消化吸收,可导致黑便,这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表现之一。此外,大量呕血还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头晕、心慌、乏力等休克症状。
对于咯血患者,治疗主要针对病因进行,如肺结核患者需要进行抗结核治疗,支气管扩张患者可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肺癌患者则可能需要手术、化疗或放疗等综合治疗。在护理方面,要让患者保持安静,避免剧烈咳嗽,可采取患侧卧位,以减少出血流入健侧肺部。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咯血情况,及时给予止血药物等治疗。对于呕血患者,治疗首先要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同时使用止血药物和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如果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可能需要采取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在护理上,要让患者禁食,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血时误吸导致窒息。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呕血和黑便情况,以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