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是常见的治疗手段,为确保其安全有效,有七大注意事项需格外关注。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要点,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应对静脉输液过程。
在进行静脉输液前,患者和医护人员都要做好充分准备。患者应告知医护人员自己的药物过敏史、基础疾病等情况,以便医护人员选择合适的药物和输液方案。例如,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就不能使用含青霉素成分的药物进行输液。医护人员要严格检查药品的质量,查看药品的有效期、有无浑浊、沉淀等异常情况。同时,要准备好合适的输液器具,确保其包装完好、无破损。还要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一般会选择血管较粗、直且弹性好的部位,如手背、前臂等。在穿刺前,要对穿刺部位进行严格的消毒,以防止感染。
输液速度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安全。输液速度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药物性质等因素来确定。一般来说,成年人的输液速度为每分钟40 - 60滴,儿童的输液速度要相对慢一些,每分钟20 - 40滴。对于一些特殊药物,如硝普钠等,输液速度必须严格控制,过快可能会导致血压急剧下降等严重后果。医护人员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输液速度,并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患者和家属也不要自行随意调整输液速度,以免引发不良反应。如果在输液过程中感觉不适,如心慌、胸闷等,可能与输液速度有关,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在输液过程中,医护人员和患者都要密切观察。医护人员要定时巡视,观察输液部位有无肿胀、疼痛、渗血等情况,还要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体温、血压、心率等。患者自己要注意观察输液管内有无空气进入,若发现有空气,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同时,要留意自己的身体反应,如是否出现寒战、发热、皮疹等过敏反应。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可能是药物过敏或其他不良反应,要及时采取措施。另外,还要观察输液的剩余量,以便及时更换液体或停止输液。
空气栓塞是一种严重的输液并发症,一旦发生,可能会危及生命。为防止空气栓塞,医护人员在输液前要排尽输液管内的空气,确保输液管内无气泡。在更换液体时,要注意操作规范,避免空气进入输液管。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尽量不要随意变动体位,尤其是在输液瓶内液体快输完时,要避免大幅度的动作,防止空气进入血管。如果发现输液管内有空气,应立即夹闭输液管,然后请医护人员处理。医护人员会根据空气进入的量和部位,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让患者左侧卧位、头低脚高位等,以减少空气进入心脏的风险。
输液结束后,护理工作也不容忽视。医护人员要正确拔针,拔针后要指导患者用棉球压迫穿刺部位3 - 5分钟,以防止出血。患者在压迫穿刺部位时,不要揉搓,以免引起皮下淤血。穿刺部位在短时间内不要沾水,防止感染。如果穿刺部位出现轻微的肿胀、疼痛,可以用热毛巾热敷,促进血液循环,缓解不适。同时,患者要注意休息,多喝水,以促进药物的代谢。还要观察穿刺部位的恢复情况,若出现红肿、疼痛加重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