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雷氏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在临床上有着较高的发病率。它主要指的是发生于桡骨远端,距离桡骨远端关节面 3cm 以内的骨折,且骨折远端向背侧、桡侧移位。这种骨折多是由于间接暴力引起,比如当人在跌倒时,手掌着地,暴力向上传导,就容易导致桡骨远端发生骨折。克雷氏骨折在老年人群体中较为常见,尤其是绝经后的女性,这与她们骨质疏松的情况有一定关系。此外,年轻人在进行一些剧烈运动时,如滑雪、篮球等,不慎摔倒也可能引发此类骨折。
克雷氏骨折发生后,患者通常会有明显的症状表现。首先是疼痛,骨折部位会出现剧烈的疼痛感,尤其是在活动手腕或者触碰受伤部位时,疼痛会加剧。其次是肿胀,由于骨折导致周围组织受损、出血,会引起局部明显的肿胀。而且,患者的腕关节活动会受到严重限制,无法正常地屈伸、旋转手腕。在外观上,典型的克雷氏骨折会呈现出“银叉”畸形和“枪刺样”畸形。“银叉”畸形表现为手腕背部像银质餐叉一样向背侧凸起,“枪刺样”畸形则是指骨折远端向桡侧移位,使手腕看起来如同枪刺一般。这些特殊的畸形表现是克雷氏骨折的重要诊断依据。
对于克雷氏骨折的诊断,医生通常会综合多方面的信息。首先是详细询问患者的受伤经过,了解受伤时的姿势、外力的大小等情况。然后进行体格检查,医生会仔细触摸患者的骨折部位,感受是否有压痛、畸形等情况,同时检查手腕的活动功能。影像学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其中 X 线检查是最常用的方法。通过正位和侧位的 X 线片,医生可以清晰地看到骨折的部位、类型以及骨折端的移位情况。对于一些复杂的骨折,可能还需要进行 CT 检查,CT 能够提供更详细的三维图像,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判断骨折的细节,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克雷氏骨折的治疗方式主要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保守治疗适用于骨折移位不严重的患者。首先,医生会进行手法复位,通过专业的手法将骨折的断端恢复到正常的位置。然后使用石膏或者小夹板进行外固定,固定时间一般为 4 - 6 周。在固定期间,患者需要定期复查 X 线,观察骨折的愈合情况。手术治疗则适用于骨折移位明显、手法复位失败或者合并有神经、血管损伤的患者。手术方式包括切开复位内固定等,通过手术可以更准确地复位骨折,并使用钢板、螺钉等进行固定,以促进骨折的愈合。术后患者也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
无论是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克雷氏骨折后的康复都非常重要。在骨折固定期间,患者可以进行一些手指的屈伸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拆除固定后,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进行手腕的康复训练,如屈伸、旋转等活动,以恢复手腕的功能。在康复过程中,患者要注意保持骨折部位的清洁,避免感染。同时,要注意饮食,多摄入富含蛋白质、钙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鱼肉等,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另外,要按照医生的嘱咐定期复查,及时了解骨折的愈合情况,以便调整康复方案。如果在康复过程中出现疼痛加剧、肿胀不消退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