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D检查,也就是结核菌素试验,是一种用于检测机体是否感染结核分枝杆菌的常用方法。在进行PPD检查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是否有结核接触史、过敏史等情况。这是因为了解这些信息对于判断检查结果以及确保检查的安全性至关重要。例如,如果患者有严重的过敏史,在进行PPD检查时可能会引发过敏反应,医生就需要提前采取相应的措施。其次,患者需要保持皮肤清洁,尤其是注射部位。一般选择在前臂屈侧中部的皮肤进行注射,这个部位皮肤较为平整,便于观察结果。患者要避免在检查前对该部位进行搔抓、涂抹刺激性物质等,以免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PPD试剂是进行PPD检查的关键物质。试剂的质量和保存条件直接影响检查结果的可靠性。PPD试剂通常需要在低温环境下保存,一般为2 - 8℃。在使用前,要仔细检查试剂的外观和有效期。如果试剂出现变色、浑浊、有沉淀等异常情况,或者已经超过有效期,是不能使用的。医生会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从安瓿中抽取适量的PPD试剂。抽取试剂时,要确保注射器的针头和针筒干净无污染,避免混入杂质影响试剂的效果。同时,抽取的剂量必须准确,一般采用0.1ml的PPD稀释液,内含5个结核菌素单位。准确的剂量是保证检查结果准确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剂量不准确,可能会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的结果。
注射PPD试剂是PPD检查的核心步骤。医生会对注射部位进行严格的消毒,一般使用75%的酒精棉球以注射点为中心,由内向外螺旋式消毒,消毒范围直径约为5 - 6cm。消毒后要等待酒精完全挥发,避免酒精刺激皮肤引起局部反应,影响结果判断。然后,医生会以左手绷紧注射部位的皮肤,右手持注射器,使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5° - 15°角刺入皮内。当针头斜面进入皮内后,会缓慢推注试剂,此时会看到局部形成一个直径约6 - 10mm的皮丘,皮丘呈圆形,边界清晰,颜色苍白。注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将试剂注入皮下或肌肉层,否则会影响检查结果。注射完毕后,要嘱咐患者不要按压注射部位,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和沾水,防止皮丘消失或局部感染。
注射PPD试剂后,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观察和记录结果。一般在注射后48 - 72小时进行观察。观察时,要注意测量硬结的直径,而不是红晕的直径。医生会用直尺测量硬结的横径和纵径,然后计算其平均值。例如,如果横径为10mm,纵径为12mm,那么硬结的平均直径就是(10 + 12)÷ 2 = 11mm。根据硬结的大小来判断结果。如果硬结直径小于5mm,一般判定为阴性结果,这可能表示机体未感染结核分枝杆菌,但也有可能是处于感染早期,机体还未产生免疫反应。硬结直径在5 - 9mm之间为弱阳性,10 - 19mm为阳性,提示可能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接种过卡介苗。硬结直径大于等于20mm或者局部出现水疱、坏死等情况则为强阳性,强阳性结果高度提示可能存在活动性结核感染,需要进一步进行详细的检查,如胸部X线、痰涂片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PPD检查后,患者需要注意多方面的事项。首先,在检查后的一段时间内,要密切观察注射部位的情况。如果出现红肿、瘙痒等轻微反应,一般属于正常现象,不要搔抓,以免引起皮肤破损导致感染。可以用干净的纱布轻轻覆盖,避免外界刺激。如果局部反应严重,如出现水疱、溃疡等,要及时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消毒、包扎等。同时,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饮食,以促进机体的正常免疫反应。另外,在等待结果期间,患者要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返回医院进行结果的观察和记录,不要自行判断结果,以免造成误诊或漏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