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急救领域,除颤仪是一种至关重要的设备,它能够通过电击心脏来纠正心律失常,恢复正常的心跳节律。以下将详细介绍除颤仪的使用方法。
在使用除颤仪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要确认现场环境安全,避免在易燃易爆的环境中使用,防止电击引发危险。同时,要确保患者平躺在坚实的平面上,解开患者上衣,充分暴露胸部皮肤。仔细检查除颤仪的性能和电量,确保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电量充足,电极片连接牢固且无损坏。此外,准备好导电糊或盐水纱布,以降低皮肤与电极片之间的电阻,提高除颤效果。将导电糊均匀涂抹在电极片上,或者将盐水纱布湿润后放置在电极片与皮肤接触的部位。还要准备好其他急救设备和药品,如呼吸气囊、肾上腺素等,以便在除颤前后进行必要的急救处理。
电极片的正确放置对于除颤效果至关重要。通常有两种放置方法,一种是前侧位,将一个电极片放在患者胸骨右缘第2肋间,即锁骨下方;另一个电极片放在患者左侧乳头外侧,电极片的中心位于腋中线上。这种放置方法能够使电流均匀地通过心脏,提高除颤成功率。另一种是前后位,将一个电极片放在患者背部左肩胛下区,另一个电极片放在患者胸部心前区。在放置电极片时,要确保电极片与皮肤充分接触,避免有空隙,以减少电阻,保证电流能够有效地传递到心脏。同时,要注意避免电极片相互接触,防止短路。在放置过程中,要轻柔操作,避免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心律失常的类型,选择合适的除颤能量非常关键。对于室颤和无脉性室速,首次除颤能量一般选择200焦耳。如果首次除颤不成功,可以逐渐增加能量,第二次除颤可选择200 - 300焦耳,第三次除颤可选择360焦耳。对于房颤、房扑等其他心律失常,除颤能量相对较低,一般从50 - 100焦耳开始,根据情况逐渐增加。在选择能量时,要严格按照除颤仪的使用说明书和临床指南进行操作。同时,要考虑患者的年龄、体重、身体状况等因素。对于儿童患者,除颤能量要根据年龄和体重进行调整,一般首次除颤能量为2焦耳/千克。在选择能量后,要在除颤仪上准确设置,确保能量输出的准确性。
在选择好合适的能量后,按下除颤仪的充电按钮开始充电。在充电过程中,要密切观察除颤仪的显示屏,确认能量正在逐渐上升到设定值。同时,要大声告知周围人员“远离患者”,确保在放电时没有人接触患者,避免电击到其他人。当充电完成后,除颤仪会发出提示音,此时要迅速将电极片紧紧按压在患者胸部的正确位置上,施加适当的压力,以保证电极片与皮肤的良好接触。双手同时按下电极片上的放电按钮,进行除颤操作。放电时要果断迅速,确保电流能够在瞬间通过心脏。除颤后,要立即观察患者的心电图和生命体征,判断除颤是否成功。如果除颤不成功,要根据情况进行再次除颤或采取其他急救措施。
除颤操作完成后,要及时进行后续处理。首先,将电极片从患者胸部取下,用干净的纱布擦拭患者胸部皮肤,清除导电糊或盐水痕迹。关闭除颤仪的电源,将电极片和导线妥善收纳,避免损坏。对除颤仪进行清洁和消毒,按照设备的维护说明进行保养,确保设备下次能够正常使用。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持续进行心电监护,观察患者的心律失常是否得到纠正。记录除颤的时间、能量、次数以及患者的反应等信息,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如果患者的病情需要,要及时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如心肺复苏、药物治疗等。此外,要对参与急救的人员进行总结和评估,分析除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以便在今后的急救工作中不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