躯干肌是人体肌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身体的姿势、运动以及保护内脏器官等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将详细介绍躯干肌所包含的主要部分。
背肌位于躯干后面,可分为浅、深两层。浅层主要有斜方肌、背阔肌等。斜方肌呈三角形,两侧合在一起呈斜方形,它起自上项线、枕外隆凸、项韧带及全部胸椎棘突,止于锁骨外侧1/3、肩峰和肩胛冈。斜方肌的主要作用是使肩胛骨向脊柱靠拢,上部肌束可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使肩胛骨下降。背阔肌是全身最大的扁肌,位于背的下半部及胸的后外侧,起自下6个胸椎的棘突、全部腰椎的棘突、骶正中嵴及髂嵴后部等处,止于肱骨小结节嵴。它的作用是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后伸,如背手姿势。深层的背肌有竖脊肌,它纵列于脊柱两侧的沟内,是维持人体直立的重要肌肉,能使脊柱后伸和仰头。
胸肌可分为胸上肢肌和胸固有肌。胸上肢肌包括胸大肌、胸小肌等。胸大肌位置表浅,覆盖胸廓前壁的大部,呈扇形,起自锁骨内侧半、胸骨和第1 - 6肋软骨等处,止于肱骨大结节嵴。其作用是使肩关节内收、旋内和前屈,如做俯卧撑动作时就会用到胸大肌。胸小肌位于胸大肌深面,呈三角形,起自第3 - 5肋骨,止于肩胛骨喙突,可拉肩胛骨向前下方。胸固有肌主要有肋间外肌和肋间内肌。肋间外肌位于各肋间隙的浅层,起自肋骨下缘,肌束斜向前下,止于下一肋骨的上缘,能提肋助吸气;肋间内肌位于肋间外肌的深面,肌束方向与肋间外肌相反,可降肋助呼气。
膈是位于胸、腹腔之间的一块扁肌,呈穹窿形。膈的周边是肌性部,中央为腱性部,称中心腱。膈有三个裂孔,分别是主动脉裂孔、食管裂孔和腔静脉孔。主动脉裂孔有主动脉和胸导管通过;食管裂孔有食管和迷走神经通过;腔静脉孔有下腔静脉通过。膈是主要的呼吸肌,收缩时,膈穹窿下降,胸腔容积扩大,以助吸气;舒张时,膈穹窿上升恢复原位,胸腔容积减小,以助呼气。此外,膈与腹肌同时收缩,能增加腹压,协助排便、呕吐、分娩等活动。
腹肌位于胸廓下部与骨盆之间,参与构成腹腔的前壁、侧壁和后壁。主要包括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等。腹直肌位于腹前壁正中线的两旁,被腹直肌鞘包裹,起自耻骨联合和耻骨嵴,止于胸骨剑突和第5 - 7肋软骨前面。腹直肌收缩时可使脊柱前屈,还能降肋助呼气。腹外斜肌是腹前外侧壁最浅层的扁肌,肌纤维由外上斜向内下,大部分移行为腱膜,参与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层。腹内斜肌位于腹外斜肌深面,肌纤维方向与腹外斜肌相反,其腱膜参与构成腹直肌鞘的前后层。腹横肌位于腹内斜肌深面,肌纤维横行,腱膜参与构成腹直肌鞘后层。这些腹肌共同收缩可增加腹压,协助排便、分娩等,还能使脊柱前屈、侧屈和旋转。
盆底肌是封闭小骨盆下口的诸肌的总称,主要包括肛提肌、尾骨肌等。肛提肌是一对宽的扁肌,两侧会合成漏斗状,起自小骨盆侧壁的筋膜,止于直肠壁、阴道壁和尾骨等。它能托起盆腔脏器,加强盆底的托力,协助排便、分娩等活动,还对肛管和阴道有括约作用。尾骨肌位于肛提肌后方,起自坐骨棘,止于尾骨和骶骨下部的侧缘,可协助固定尾骨。盆底肌对于维持盆腔脏器的正常位置和功能起着重要作用,若盆底肌功能减弱,可能会导致盆腔脏器脱垂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