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作为人体脊柱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一些独特的结构特点,这些结构特点对于维持颈椎的正常功能和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将详细介绍颈椎特有的结构。
横突孔是颈椎特有的结构之一。在颈椎的横突上,有一个呈圆形或椭圆形的孔状结构,这就是横突孔。它的主要作用是为椎动脉和椎静脉提供通道。椎动脉是脑部供血的重要血管之一,它从锁骨下动脉发出后,经颈椎的横突孔上行,进入颅内,为大脑后部、小脑和脑干等部位供血。椎静脉则与椎动脉伴行,负责将颈部的血液回流至心脏。横突孔的存在保证了椎动脉和椎静脉的正常走行和功能,对于维持脑部的血液供应和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横突孔因骨质增生、外伤等原因发生狭窄或变形,可能会压迫椎动脉,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起头晕、头痛、视力模糊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钩椎关节又称Luschka关节,由第3 - 7颈椎椎体上面侧缘向上的钩突与相邻椎体下面侧缘的斜坡构成。钩椎关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关节,而是一种特殊的解剖结构。它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一方面可以增加颈椎的稳定性,限制颈椎的过度侧屈和旋转运动,保护颈椎的正常生理曲度;另一方面,它还可以缓冲颈椎在运动时所受到的压力和冲击力,减少颈椎间盘的磨损和退变。然而,钩椎关节也容易发生病变。随着年龄的增长、长期的不良姿势或颈部外伤等因素的影响,钩椎关节可能会出现骨质增生、关节间隙变窄等病理改变。这些病变可能会刺激或压迫周围的神经、血管和脊髓,引起神经根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等疾病,出现上肢麻木、疼痛、无力、头晕等症状。
寰枢关节由寰椎和枢椎构成,是颈椎中最复杂、最灵活的关节之一。它包括寰枢外侧关节和寰枢正中关节。寰枢外侧关节由寰椎下关节面与枢椎上关节面构成,属于平面关节;寰枢正中关节由齿突与寰椎前弓后面的齿突凹和寰椎横韧带之间构成。寰枢关节的主要功能是使头部能够进行灵活的旋转运动,我们头部左右转动的大部分动作都是由寰枢关节完成的。由于寰枢关节位置特殊,周围有重要的神经和血管通过,如脊髓、椎动脉等,因此它的稳定性至关重要。一旦寰枢关节发生脱位或半脱位,可能会压迫脊髓,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甚至危及生命。常见的导致寰枢关节损伤的原因包括外伤、先天性发育异常、类风湿关节炎等。
颈椎棘突是颈椎后方的一个重要结构。颈椎棘突的形态和长度在不同颈椎节段有所差异。一般来说,第2 - 6颈椎棘突较短,末端分叉,这种分叉结构增加了肌肉和韧带的附着面积,有利于颈部肌肉的附着和发力,从而维持颈部的正常运动和姿势。第7颈椎棘突较长,末端不分叉,又称为隆椎,在体表容易摸到,是临床上常用的定位标志。医生在进行颈部的体格检查、针灸、推拿等操作时,常常会以第7颈椎棘突为标志来确定其他颈椎的位置。此外,颈椎棘突上还附着有许多颈部的肌肉和韧带,如项韧带、斜方肌等。这些肌肉和韧带的收缩和舒张可以带动颈椎的运动,同时也起到稳定颈椎的作用。如果颈椎棘突周围的肌肉和韧带发生劳损或损伤,可能会引起颈部疼痛、僵硬等症状。
颈椎间盘位于相邻两个颈椎椎体之间,是连接颈椎椎体的重要结构。它由纤维环、髓核和软骨终板组成。纤维环是椎间盘的外层结构,由多层纤维软骨组成,呈同心圆排列,具有较强的韧性和弹性,能够限制髓核的突出,并承受和分散来自椎体的压力。髓核是椎间盘的中央部分,呈胶冻状,富含水分,具有良好的弹性和缓冲作用,可以吸收和分散颈部在运动时所受到的冲击力。软骨终板覆盖在椎体的上、下表面,与纤维环和髓核紧密相连,它不仅为椎间盘提供营养物质的交换通道,还可以限制髓核向椎体方向突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颈部的长期使用,颈椎间盘容易发生退变。退变后的椎间盘可能会出现水分减少、弹性降低、纤维环破裂等病理改变,导致髓核突出。髓核突出可能会压迫周围的神经、血管和脊髓,引起颈椎病,出现上肢麻木、疼痛、无力、行走不稳等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