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即乙型病毒性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疾病。很多人谈“乙肝”色变,主要是担心其传染性。那么,乙肝到底会不会传染呢?答案是肯定的,乙肝具有传染性,但并非无孔不入,我们需要正确认识其传播途径和特点,才能科学地预防和应对。
乙肝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这三种途径传播。血液传播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方式,比如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如注射器、针灸针等,都可能导致乙肝病毒的传播。此外,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导致皮肤黏膜破损的个人物品,也存在感染风险。母婴传播是指感染乙肝病毒的母亲在怀孕、分娩或哺乳过程中将病毒传给婴儿。性接触传播则是指与乙肝病毒感染者发生无防护的性行为,乙肝病毒可通过破损的黏膜进入另一方体内。
在日常生活中,与乙肝病毒感染者的一般接触,如握手、拥抱、共同就餐、共用办公用品等,通常不会传染乙肝。因为乙肝病毒不会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正常的皮肤接触也不会导致病毒进入体内。但是,如果双方都有口腔黏膜破损或皮肤伤口,且接触到了感染者的血液或体液,就有一定的感染风险。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他人共用可能导致血液暴露的物品。
不同人群对乙肝病毒的易感性有所不同。未接种乙肝疫苗的人群,尤其是儿童和青少年,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更容易感染乙肝病毒。此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患有艾滋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以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也相对较高。而接种过乙肝疫苗且体内产生了足够抗体的人群,对乙肝病毒具有一定的免疫力,感染的可能性较小。
预防乙肝传染的最有效方法是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疫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预防手段,按照0、1、6个月的程序接种三针后,大部分人可以产生足够的抗体,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此外,还应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使用血制品,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进行医疗操作,确保医疗器械的严格消毒。在性行为方面,应正确使用安全套,采取防护措施。对于乙肝病毒感染的孕妇,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母婴阻断,降低婴儿感染的风险。
如果怀疑自己感染了乙肝病毒,应及时就医,进行乙肝五项、肝功能等相关检查。一旦确诊感染,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目前,乙肝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保肝治疗等。抗病毒治疗可以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延缓病情进展,减少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上应避免饮酒,多吃富含营养的食物,以增强身体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