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率是指正常人安静状态下每分钟心跳的次数,也叫安静心率。一般来说,成年人的正常心率范围在60 - 100次/分钟。不过,这个范围并不是绝对的,很多因素会导致心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例如,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他们的心脏功能较强,心肌收缩力好,每次泵出的血量较多,因此心率可能会相对较低,一些优秀的运动员安静心率甚至能达到40 - 50次/分钟。而情绪激动、饮酒、喝咖啡或浓茶等情况,则可能使心率暂时升高。
人的心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在胎儿时期,心率相对较快,一般在110 - 160次/分钟。新生儿的心率也比较高,可达120 - 140次/分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率逐渐下降。婴儿期(1岁以内)的正常心率范围在110 - 130次/分钟;幼儿期(1 - 3岁)为100 - 120次/分钟;学龄前期(4 - 7岁)约为80 - 100次/分钟;学龄期(7 - 14岁)接近成年人,大致在70 - 90次/分钟。到了老年阶段,由于心脏功能逐渐衰退,心率可能会有所升高,但通常也在正常成年人的范围内波动。了解不同年龄段的正常心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关注各个阶段的心脏健康。
除了年龄,还有许多生理因素会影响心率。身体的活动水平是一个重要因素,当我们进行剧烈运动时,身体需要更多的氧气和能量,心脏就会加快跳动以满足需求,此时心率可明显升高,甚至超过100次/分钟。而在睡眠状态下,身体处于休息状态,心率会相对减慢。另外,体温也会对心率产生影响,一般体温每升高1℃,心率大约增加10 - 15次/分钟。女性在生理期、孕期等特殊时期,心率也可能会发生变化。孕期由于身体负担加重,心脏需要更努力地工作,心率可能会有所上升。
一些疾病也会导致心率异常。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使身体代谢加快,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导致心率增快,患者可能会出现心慌、心悸等症状。而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身体代谢减慢,心率则可能会减慢。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律失常等,也会直接影响心脏的正常节律,导致心率出现异常,可能表现为心率过快、过慢或不规则。此外,贫血、感染等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影响心脏功能,引起心率的改变。当发现心率持续异常时,应及时就医进行检查,以排除疾病的可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正常的心率。首先,要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等富含营养的食物。适量运动也非常重要,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可以增强心脏功能,使心率更加稳定。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另外,要学会调节情绪,避免长期处于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的状态,因为不良情绪会影响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平衡,导致心率波动。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也是保持正常心率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