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D皮试,也就是结核菌素试验,是一种用于检测机体是否感染结核杆菌的常用方法。准确解读其测试结果,对于判断是否感染结核杆菌至关重要。下面将从不同方面详细介绍如何看PDD皮试的测试结果。
在进行PDD皮试后,需要在特定的时间进行结果观察。一般是在皮内注射结核菌素后的48 - 72小时进行观察。这是因为机体在接触结核菌素后,免疫系统会做出反应,而这个反应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充分表现出来。过早观察,可能反应还未完全显现,导致结果不准确;过晚观察,局部反应可能已经开始消退,同样会影响结果的判断。在这个时间段内,要仔细观察注射部位的变化,包括硬结的大小、红晕的范围等情况,以便准确判断皮试结果。
阴性结果表现为注射部位无硬结或硬结平均直径小于5mm。这种情况通常意味着机体可能未感染结核杆菌,但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处于结核感染早期,机体免疫系统还未产生足够的反应;或者是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患有严重营养不良、艾滋病、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即使感染了结核杆菌,也可能出现阴性结果。所以,阴性结果不能完全排除结核感染的可能性,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等进行综合判断。如果有咳嗽、低热、盗汗等可疑症状,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其他检查,如胸部X线、痰液检查等。
阳性结果分为一般阳性和强阳性。一般阳性表现为硬结平均直径在5 - 9mm之间;强阳性则是硬结平均直径大于等于20mm,或者虽然硬结直径小于20mm,但局部出现水疱、坏死等情况。阳性结果提示机体可能感染过结核杆菌或接种过卡介苗。对于一般阳性结果,如果是儿童,尤其是未接种过卡介苗的儿童,要警惕近期感染结核的可能;如果是成年人,可能是既往感染。而强阳性结果,则高度提示体内可能有活动性结核病灶,需要进一步进行详细的检查,如胸部CT、结核杆菌培养等,以明确是否存在结核疾病。
假阳性情况可能由于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接种卡介苗后一段时间内、局部皮肤有过敏反应等因素导致。这些情况下,虽然皮试结果显示阳性,但实际上并非是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假阴性情况除了前面提到的免疫功能低下等原因外,还可能是结核菌素失效、皮内注射技术不正确等。当出现与临床症状不相符的皮试结果时,要考虑假阳性或假阴性的可能,需要进一步评估和验证。可以通过重复皮试、进行其他相关检查等方法来明确。
在解读PDD皮试结果时,要注意严格按照标准测量硬结的大小,而不是红晕的大小。测量时要用直尺,以毫米为单位,测量硬结的横径和纵径,然后计算平均值。同时,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是否接种过卡介苗、近期是否接触过结核患者等情况。对于皮试结果的判断,不能仅仅依靠单一的指标,要结合患者的全面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如果对皮试结果有疑问,或者难以判断,建议咨询专业的医生,以获得准确的诊断和合理的建议。